這群沙漠園丁在“死亡之海”邊上種出“搖錢樹”

迎著清晨的陽光,新疆於田縣奧依托格拉克鄉塔吾哈孜村村民艾則孜·買提肉孜穿梭在種著紅柳與梭梭的沙地間。
艾則孜巡視的沙地,位於於田縣闐東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這裡種的都是紅柳和梭梭,我們今年還培育了兩個品種的玫瑰花,准備套種在紅柳中間,既能美化沙地環境,還能提高收入。”他說。
在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於田縣,人人都說艾則孜是沙漠園丁。提到這個稱呼,還得從2009年說起。
塔克拉瑪干沙漠被稱為“死亡之海”。多少年來,這片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肆意侵蝕著周邊的綠洲與生命。過去,塔吾哈孜村曾因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流沙步步緊逼,“沙進人退”的現象頻頻出現。
在艾則孜的記憶中,父親買提肉孜·庫爾班從1973年起輾轉甘肅、青海、西藏、四川等地販賣干果。隨著年齡增長,2009年起,父親不再奔波,選擇留在家鄉發展。“以前村裡風沙大,種的庄稼難成活,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在外面打工,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還照顧不了家裡。”8月11日,艾則孜回憶道。看著辛勞的父親,艾則孜暗下決心,要在沙漠裡闖出一條路。
2009年,艾則孜跟著父親承包了8畝沙地種紅柳,並在紅柳根部接種肉蓯蓉。艾則孜清楚地記得,沙漠裡風沙大,剛栽下的紅柳苗常在一夜之間就被風沙掩埋或吹倒。由於缺乏防風固沙經驗和科學種植技術,第一年紅柳的成活率不足30%,接種的肉蓯蓉更是近乎絕收。
肆虐的風沙沒能擊垮這個不服輸的年輕人。艾則孜一點點摸索經驗,跟著鄉裡的技術員學技術,掌握了肉蓯蓉接種的最佳時機,讓肉蓯蓉的成活率從30%提高到現在的95%以上。
2014年,艾則孜牽頭成立了於田縣塔吾哈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陸續擴種了200畝紅柳,2024年又在尚未鎖邊的空白區開墾沙地600畝,種下15萬株梭梭和紅柳。
如今,這裡的變化翻天覆地。合作社的種植規模已擴大到1800畝,社員由成立之初的幾戶村民發展到59戶。在艾則孜的帶領下,不僅形成了紅柳種植,肉蓯蓉培育、銷售的產業鏈,還帶動27人實現穩定就業。肉蓯蓉採挖季,還能吸納周邊200多名村民務工,人均年增收2萬元左右。
在塔吾哈孜村,這樣的沙漠園丁佔三成以上。去年,塔吾哈孜村開墾了150畝沙地,用於壯大村集體經濟。全民參與防沙治沙,在於田縣與沙漠接壤的5個鄉鎮已成為一種共識。
曾經單調的黃色沙海,在艾則孜等治沙人的不懈努力下,一點點改變——他們栽植紅柳、梭梭,接種肉蓯蓉,讓全縣24萬畝黃沙披綠又生金。
肉蓯蓉是一種寄生在紅柳、梭梭根部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較高藥用價值,被譽為“沙漠人參”。於田縣以“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為引領,推動肉蓯蓉等沙產業發展,通過將產業發展與防沙治沙緊密結合,實現了防沙治沙可持續發展。
2024年,於田縣肉蓯蓉年產量達4萬噸,形成種植、加工、銷售、研發的全產業鏈,實現沙漠增綠、產業發展、集體增收、農民受益的良好局面。
此外,於田縣還投資建設了集商品集散、產品加工、價格信息匯集、倉儲物流、電子商務為一體的於田縣道地中藥材交易市場,並引進新奇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神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採取“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延鏈補鏈強鏈。(拍熱扎提·阿不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