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馬當先 伊犁馬續寫產業新傳奇

前不久,國內外數萬游客雲集昭蘇縣領略萬馬奔騰壯景,見証2025新疆伊犁天馬文化旅游節“和美鄉村·天馬精英速度賽”賽場上伊犁馬的卓越競技表現﹔當紅影星駕馭伊犁馬馳騁草原,“鮮衣怒馬少年時”的具象演繹,引得數千萬網友艷羨……
新疆有著中國數量最多的馬匹,草原廣袤,馬文化底蘊深厚。近些年,在與文化旅游業深度融合中,新疆馬產業加快從傳統畜牧業向競技及文旅融合的轉型升級步伐。其中伊犁馬更是“一馬當先”,以策馬揚鞭之勢續寫產業新傳奇。
科技創新強支撐
“傳統人工授精依賴高成本種公馬、配種站及草場。去年起我們採用創新馬細管凍精技術,生產的馬凍精可長期儲存,突破了時空限制,僅需技術員攜帶液氮罐裝著馬凍精上門服務,即可完成配種。這項技術每年可生產優質馬凍精5萬劑,原先四五千元的配種費降至千元甚至更低,種公馬利用率提高5—10倍,成為今后馬品種改良的發展趨勢。”8月15日,伊犁州昭蘇馬場農牧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畜牧獸醫科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鄧海峰在講座中說。
鄧海峰作為2025自治區“馬獸醫臨床診療技術”專家服務基層示范團講師之一,向全疆馬產業從業人員介紹馬細管凍精這項改變傳統馬匹繁殖模式的技術革新。
8月11日至15日,在新疆馬產業核心區域昭蘇縣,來自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廣州香港馬會賽馬訓練有限公司及昭蘇馬場等單位的40位畜牧專家學者,採取現場教學、病例分析、技術演示、入戶義診等多元形式,用科技為馬產業賦能。
自治區這項送科技到基層的活動,已經連續舉辦了三屆,規模逐年擴大。今年專家人數達到了40人。
與昭蘇馬場同為自治區伊犁馬核心育種場的伊犁種馬場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近年來聯合疆內外馬業、馬繁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成功申報實施了多個國家及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科技計劃、科技支撐等項目,重點攻關伊犁馬育種改良技術創新等,培育出一批運動性能好、耐力強的運動馬新品種(系)。
通過“產學研”合作,伊犁種馬場逐步健全馬匹育種、良種繁育、品種登記、健康養殖、疫病防控、調教訓練等全鏈條產業體系。今年,該種馬場伊犁馬核心群將達到612匹,伊犁馬保種群達264匹,已累計培育優質伊犁馬種公馬300余匹,改良馬匹近萬匹,為優質伊犁馬種群繁育打下良好基礎。
“經過多年選種選配,我們培育出了體格高大、遺傳穩定、耐力持久、力速兼備,易於調教和騎乘的優良馬種。現在伊犁馬優良馬匹肩高都超過了155厘米,比20多年前提高了近10厘米,競賽水平也接近歐美純血馬。”伊犁種馬場黨委書記冉紅軍說,該種馬場裡培育的伊犁馬輕型化趨勢比較理想,調教訓練后的伊犁馬1000米競跑速度能達到1分10秒以內。
“科技創新是伊犁馬在現代馬產業中持續領航的根本,也是整個產業的強力支撐。”中國馬業協會副理事長、新疆馬業協會會長、新疆農業大學教授姚新奎說,為做好良種繁育,全疆現有的80多個伊犁馬人工授精配種站,引進世界頂級賽馬做種馬,用科技手段突破傳統繁育瓶頸,實現了優質資源社會化利用。
數據顯示,近10年間,伊犁馬的數量從數萬匹增長到目前的約36萬匹。新疆馬業協會伊犁馬品種登記官們為伊犁馬展開血樣採集、體尺測量、特征拍照及電子芯片植入等系統化鑒定工作,為每匹優質伊犁馬頒發專屬“護照”,建立可追溯的良種馬遺傳數據庫,為馬產業繁殖培育、市場交易、賽事活動等產業鏈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文旅賽事系統化
最近,從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傳來喜訊,伊犁馬“鑽石之子”憑實力碾壓其他30多匹賽馬,在16公裡賽馬中以一個馬位優勢奪冠。
“我們肩負著全疆馬友的期待。”馬主布倫別克說。這些年來,新疆馬業協會傾心構建伊犁馬專項賽事體系,精心打造的伊犁馬性能測試系列賽,為優質伊犁馬提供了專業化的成長平台。
正是通過賽事平台,“鑽石之子”等一批明星賽駒相繼涌現,多匹伊犁馬在不同途程賽事中各擅勝場,共同構成了伊犁馬的精英矩陣。
如今,伊犁馬性能測試系列賽已成為伊犁馬專業檢測平台,相應的賽馬賽事已系列化在全疆鋪開,南北疆各族群眾參與性高,社會反響空前熱烈。
新疆馬業協會初步統計,2024年以來,全疆速度賽馬、耐力賽、速步賽已成功舉辦21個賽事日,共計45場賽事,累計線上觀眾超千萬人次,網上話題播放量上億人次。和美鄉村·伊犁馬專場拍賣會、和美鄉村·天馬精英速度賽、伊犁馬刁羊性能測試系列賽,加上各地州舉辦的各種賽馬活動,已經成為當地農牧民參與的熱門活動。
冉紅軍對此深有感觸。他說,馬產業賽事市場空間巨大,該種馬場以科技育種為核、賽事品牌為翼、文旅融合為鏈,建成了國家級馬核心育種場、體能訓練館,通過校企聯合開展人才培養,調教競技、馬術用馬等,培養的伊犁馬在賽事中斬獲多項榮譽,打響了伊犁馬品牌。同時該種馬場拓展種馬產業鏈,開發馬文化旅游、馬術培訓等業態,形成“種馬養殖+賽事體驗+文旅融合”發展模式,歷史悠久的老馬場煥發出全新活力。
今年3月,一匹在賽事中屢創佳績的伊犁馬“活力先生”,以30萬元價格易主,創下近年伊犁馬單匹交易額新高。賽事還拉動舉辦地餐飲、住宿、旅游等消費業態熱度攀升。在昭蘇縣,“賽馬+文旅”讓持續半年的賽事活動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新疆馬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趙志恆介紹,去年新疆馬產業總產值約169.50億元,較前一年增長20.17%﹔尤其是第三產業產值56.33億元,增長率達46.46%。為讓伊犁馬成為馬產業更有力的領航者,協會今后將持續升級伊犁馬賽事體系,重點培育國家級、自治區級精品賽事,通過“賽事+”模式延伸產業鏈。
走向國際成趨勢
“在昭蘇縣,我被人們對馬的激情和熱愛大大震撼了。”日前,來自愛爾蘭的賽馬養殖場場主凱文·奎尼激動地說。
60多歲的凱文一輩子從事賽馬養殖繁育,此次在2025新疆伊犁天馬文化旅游節上看到伊犁馬萬馬奔騰,他對新疆馬產業的繁榮感到震驚。“不同國家優秀的馬進行基因交流,能得到更快更強壯的賽馬。”他說。
像凱文這樣的國際馬友,正通過伊犁馬逐步加深對新疆馬產業的了解。他們的思維已從原先的賽馬及文化輸入,越來越多地向雙向交流轉變。
伊犁馬卓越的表現早已引起國際賽馬圈關注。自2022年起,香港賽馬會與新疆馬業協會展開初步接觸,雙方就馬匹改良、賽事升級及產業可持續發展等方向進行交流。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香港賽馬會已協助當地搭建市場推廣平台,有效助力伊犁馬的市場價值和品牌影響力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22日,香港賽馬會與自治區在烏魯木齊市簽署合作備忘錄,正式開啟雙方在推動新疆馬產業現代化和國際化方面的長期合作。
根據備忘錄,香港賽馬會將支持新疆常態化舉辦伊犁馬比賽,並引入國際賽事體系和技術標准,打造高規格的伊犁馬品牌賽事系列,促進中華優秀馬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同時為新疆馬產業發展培養國際化專業技術人才,利用其世界級設施、豐富的生物安全知識和經驗,以及與國際組織的聯系等,協助新疆制訂伊犁馬獲得國際生物安全標准認可的方案和實踐路徑,助力伊犁馬走向世界。
香港賽馬會行政總裁應家柏表示,伊犁馬具備成為中國馬文化環球標志的潛力,期待通過體育、文化和旅游活動,推動新疆與全國馬產業鏈的經濟升級,將結合豐富的經驗與網絡,推動中國馬文化走向世界。
“合作讓伊犁馬品種改良提高,賽事體系、人才培養更國際化。有了國際水平的科學管理支撐,把伊犁馬打造成中國‘第一馬’,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馬種指日可待。伊犁馬加速走向國際賽道,將加快新疆馬產業現代化進程。”姚新奎說。
絮言點經
擁抱變革才能帶來產業躍遷
昭蘇的萬馬奔騰,不僅是草原盛景,更折射出新疆現代馬產業的發展躍遷。
伊犁馬,這一被譽為“天馬”的傳奇馬種,正以科技、文旅、國內外合作為脈絡,從傳統役用向賽馬、休閑騎乘、馬術等轉型蛻變,其本身就是新疆馬產業升級的傳奇。
科技是伊犁馬騰飛的基石。馬細管凍精技術打破時空限制,讓配種成本大降、種公馬利用率倍增﹔“產學研”協同攻關育種,使伊犁馬肩高提升、速度比肩歐美純血馬﹔電子芯片“護照”建立遺傳數據庫,為產業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正是科技賦能,讓伊犁馬數量大增,筑牢了產業根基。
市場化推進和文旅融合激活了伊犁馬產業乘數效應。今年7月底,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馬場與自治區地方國有伊犁種馬場從國有農牧場同時轉型成國有獨資有限公司,邁出市場化轉型和產業升級關鍵一步,讓伊犁馬在“農牧業+馬產業”融合和科技賦能專門化品系培育等方面“奮蹄”更有力。
在新疆馬業協會高效專業的推動中,線上線下賽馬賽事在全疆鋪開,“賽馬+文旅”成為各地州縣域經濟增長新引擎。馬文化加快轉化為消費產品,拓展出廣闊市場,帶來了經濟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伊犁馬在國內省際交流日益密切,國際合作更為其打開了全球視野。香港賽馬會帶來國際標准,引導伊犁馬走向國際賽場。從“引進來”轉向“走出去”,伊犁馬在國內外的影響力不斷提升。
從草原到賽場,從新疆到世界,伊犁馬的奔跑之路,正是新疆馬產業立足本土、擁抱變革的縮影。相信在未來,伊犁馬以科技為翼、文旅為鏈、開放為橋,必將續寫更多傳奇,為新疆特色畜牧業以及文體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動力。(趙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