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住黃沙生黃金——和田地區生態治理變遷

新疆和田,南枕巍巍昆侖山,北入浩瀚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自去年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合龍以來,和田地區統籌推進防沙與治沙、治理與發展,在打贏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的同時,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這片土地正煥發蓬勃發展活力。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
2024年11月28日,隨著最后一株玫瑰樹苗在於田縣萬花園防沙治沙示范區深深扎根,塔克拉瑪干沙漠3046公裡綠色屏障正式合龍。如今,這片玫瑰的存活率高達90%,猶如一道堅韌的綠色屏障,牢牢鑲嵌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
和田地區沙化土地面積13.09萬平方公裡,是全國風沙活動最頻繁、受影響人口最多、危害程度最深的沙源地之一。多年來,和田地區自加壓力戰沙海,一張藍圖繪到底,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不斷提升防治整體效益,制定出台《2024—2030年“三北”六期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規劃》,明確建設任務1313.87萬畝。2024年至今,治理沙化土地面積598.9萬畝,超自治區下達兩年任務總和的187%。
“通過科學防治、綜合施策,我們持續拓展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成果,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向‘綠進沙退’的轉變。”和田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馬合木提·吾買爾江說,目前,綠洲森林覆蓋率達到32%以上,優良天氣數較10年前增加了32天,區域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從“單純治沙”到“沙裡淘金”
“防沙治沙不僅是一項艱巨的生態任務,更是一項惠及民生的經濟工程。和田地區將生態環境治理和沙漠區域產業發展相結合,實施了一系列特色養殖、特色林果及沙漠旅游項目。”馬合木提·吾買爾江說。
和田地區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思路,種植以肉蓯蓉、瓜蔞、玫瑰花、天山堇菜等為主的中藥材面積74萬畝,變“沙害”為“沙利”,帶動群眾穩定就業1.26萬人,靈活就業5.35萬人次,今年中藥材產值將突破7.22億元,資源優勢加快轉化為富民優勢。同時,打造“一縣一品”,引進和培育藥商、藥企等34家,建成2個中醫藥產業園、2個中醫藥材交易中心、4個中藥材種植基地,構建“產加銷”全產業鏈,完善聯農帶農機制,讓群眾在產業鏈上穩定增收、發展致富。
和田地區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副局長龐永明以玫瑰花為例,介紹了當地探索可持續治沙的創新做法與成效。“玫瑰花在防沙治沙體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龐永明介紹,截至目前,和田地區種植玫瑰花8.57萬畝,去年產值達1.1億元,今年預計產值達2.84億元。
防沙治沙,政府不能唱“獨角戲”。在防沙治沙工作中,和田地區堅持群眾參與,各族群眾成為防沙治沙的主力軍。2024年以來,和田地區已有70.54萬人投身植樹造林,解決就業8萬人,群眾就業增收8.36億元。此外,出台“劃地到村、確權到戶、受益到人”土地承包政策,已將58.94萬畝沙地劃撥到795個行政村,確權到1.26萬戶5.44萬人,實現了沙漠增綠、集體增收、農民受益。
從“傳統低效”到“現代高效”
和田地區在皮山縣、於田縣、民豐縣等不同區域,創新推進光伏治沙、工程固沙、生物治沙等措施,建設生物治沙帶、喬藥結合治沙帶、光伏治沙項目等,持續鞏固鎖邊合龍成果。
近年來,和田地區積極探索“治沙+沙產業”新路,在培育多元品種上下功夫,廣泛開展試驗示范,探索出37種適合在沙漠邊緣生長的中草藥及沙生植物,既解決了沙漠治理的難題,又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推動荒漠治理從純投入向可持續收益轉型。此外,強化科技支撐,鼓勵企業同步開展技術開發和標准研制,建成玫瑰花栽培試點基地、肉蓯蓉研究所等,創建荒漠生態大數據服務平台,構建干旱區植物種質資源庫、專家智庫、沙漠治理知識庫,打造和田數字化荒漠治理新名片。
“和田的發展實踐証明,沙漠不是發展的障礙,是發展的機遇。”馬合木提·吾買爾江說,相信不久的將來,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將是一片郁郁蔥蔥的林海、瓜果飄香的田園,更是各族群眾幸福生活的綠色家園。(拍熱扎提·阿不都 熱依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