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天山腳下的現代化沖刺

2024年,新疆哈密市地區生產總值破千億元大關,同比增長10.3%,全疆排名第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5.9%,同樣位居全疆首位……一組組數據見証著哈密市在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指引下,向“在全疆率先基本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目標加速沖刺的堅實步伐。
從資源富礦到產業高地
哈密市通過系列改革舉措釋放發展動能,構建起多元協同的現代產業體系。
“哈密市工業從小到大、從弱變強,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持續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電力體制改革,逐步建立以煤炭煤化工、新能源、裝備制造、新材料和新質生產力為主導的現代工業體系。”哈密市委副書記、市長吾拉木江·熱依木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哈密市推動煤炭產業完成“從一塊煤到一滴油、一方氣”的轉型,國內首套煤基甲基丙烯酸甲酯生產裝置等相繼落地投產,累計完成投資超1500億元,形成煤炭深加工產品規模500萬噸/年、煤炭分質利用規模3400萬噸/年、煤焦油加氫200萬噸/年、煤制天然氣產能7億立方米/年,年需煤量超4000萬噸,產值超500億元。
哈密市並網電力總裝機規模3486萬千瓦,其中新能源裝機佔比67.8%,居全疆首位。今年6月投運的“疆電外送”第三通道實現綠電7毫秒送達重慶。
新質生產力培育實現突破:全疆最大風電裝備制造基地本地化生產率超70%﹔氫能示范應用走在全國前列,加入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重慶(新疆)算力基地首批算力點亮,17家企業入駐為“東數西算”提供“哈密方案”。
產業均衡發展,哈密市經濟結構更趨穩健。農業領域以“哈密瓜IP”為牽引,通過平台建設,推動8萬畝種植基地升級,年產17萬噸優質哈密瓜80%銷往全國各地及東南亞。服務業則以國家物流樞紐為支點,構建“通道+樞紐+網絡”體系,形成“工農互促、三產融合”的良性循環。
從邊疆小城到區域樞紐
產業蓬勃發展為城鄉建設注入活力,哈密市以系統性改革重塑區域發展格局,城鄉面貌發生顯著變化。
哈密市實現與天津港、重慶港等互聯互通,公鐵聯運基地年承運量600萬噸。通過與星星峽綜合服務港、老爺廟口岸聯動,吸引各類出境貨物在哈密陸港中心報關、集結,構建中歐(中亞)班列集拼集運節點。
交通的便利帶動了文旅產業繁榮。哈密市深挖雅丹地貌、草原風光等資源,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985.34萬人次,旅游收入63.79億元,“文旅+”模式讓“詩和遠方”觸手可及。
隨著經濟發展,城鄉面貌也在持續更新。從老舊小區改造到保障性住房建設,從改造城中村到新增停車位,哈密市用“繡花功夫”推進城市更新。在鄉村,人居環境整治讓村庄更美麗,眾多農牧民吃上了“旅游飯”,城鄉差距不斷縮小,形成“城帶鄉、鄉促城”的發展格局。
從基本保障到民生提質
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我們將財政支出的70%以上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做好就業、教育、醫療、社保等工作。”吾拉木江·熱依木說。
就業、社保織密“安全網”。今年上半年,通過52場招聘會、1.08億元穩崗擴就業補貼、1218萬元創業擔保貸款,幫助2057名失業人員再就業,9889人次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社保實現“應保盡保”,64.81萬人次參保,1.58億元補助資金惠及城鄉居民。
醫療、教育彰顯“公平性”。緊密型醫療集團讓檢查結果互認互通,1個國家級、6個自治區級重點專科落地,地方病發病率持續走低。中小學健康關愛工程、研學實踐基地建設,讓教育資源更均衡。
在民生改善的過程中,民族團結之花持續綻放。作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哈密市以“有形有感有效”舉措促進交往交流交融,中央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哈密教學研究實踐基地落地,30余項中華民族共同體史証研究成果問世,《惟舞伊州》《大海道》等文藝精品浸潤人心。
七十載風雨兼程,改革腳步從未停歇。如今的哈密,在產業升級中夯實基礎,在城鄉融合中拓展空間,在民生改善中凝聚共識,繼續保持奮進姿態,為新疆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張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