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旅游正在重新定義“好玩”
這個暑假,新疆各地迎來五湖四海的游客,旅游消費熱度持續攀升,也發生著一系列變化:從傳統的觀光打卡轉向深度文化體驗,從追求景點數量到注重情感共鳴。沙漠深處的原生態村落、充滿溫情的特色民宿、富有教育意義的研學課程——這些創新體驗正在重新定義“好玩”的內涵,讓旅行不再是簡單的游覽,而是成為獲取知識、收獲獨特人生體驗的豐富旅程。
文化體驗中的滿足感
“我為大家准備了暈車藥,如有不適請隨時告訴我。下車休息時不要走遠,建議兩人同行。”雖已入秋,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於田縣依舊炎熱。早晨8時,達裡雅布依新村的游客服務中心內,自駕游領隊買買提明·達曼趁游客用餐間隙,向即將乘車進入沙漠腹地的游客講解注意事項。
從縣城邊的達裡雅布依新村到沙漠深處的老村,車程約8小時,沿途沙丘起伏,生長著胡楊、梭梭等植被。
“起初不理解游客為何要頂著烈日、忍受風沙前往沙漠深處的老村。”22歲的買買提明皮膚黝黑,顯得比同齡人成熟。小時候他隨父親騎馬往返於老村與縣城,長大后便與同伴騎摩托車穿梭於沙漠之中。
或許因自幼生長於此,買買提明對沙漠並不陌生,甚至一段時間不進沙漠就會感到不適。擔任自駕游領隊后,他一年中大半時間都在這條路上奔波。
游客前往老村,是為追尋昔日村民的生活足跡。達裡雅布依老村仍保留原始風貌:低矮的笆子房、夜幕下圍著篝火歡舞的村民、最受歡迎的食物庫麥其。這些在買買提明眼中平常的景象,卻令游客感到新奇——每當見到這些場景,他們總是神情激動,眼中閃光。
前往老村的路上,車隊與胡楊、梭梭林相伴,還有時隱時現的克裡雅河。“太神奇了,沙漠中竟有水量如此豐沛的河流,它的盡頭在哪兒?”上海游客楊曉峰是一名攝影愛好者,這是他第三次來新疆。與一般觀光客不同,他偏愛深度游,喜歡與當地居民交流,了解其生活與習俗。“這或許與我的職業有關,攝影既要捕捉光線,也要理解被攝對象的生活,才能拍出獨特作品。”抵達老村后,楊曉峰首先被村民烤制庫麥其的場景吸引。
一小堆炭火在夜風中閃爍,將沙地烤得滾燙。村民撥開炭火,放入和好的面團,用沙掩埋后再鋪一層炭火。大家圍坐閑談,不久后撥開沙土,金黃的庫麥其散發出麥香。拍淨切塊后,在濃濃的煙火氣中,楊曉峰品嘗這份具有沙漠氣息的美食,心中充滿別樣體驗——這正是他所追尋的旅行意義。
“至今我們已接待3萬多人次游客。如今越來越多散客自駕來到老村,住農家屋、吃農家飯,隨村民在克裡雅河畔放牧、種植大芸,將沙漠生活視為獨特體驗。”買買提明說。這些互動性強、參與度高的體驗活動,更好地滿足了游客的多元需求。
隨著帶隊次數增多,買買提明愈發理解游客所追求的那些自己習以為常的場景:“他們想要的是別樣體驗,而這正是我們的日常生活。”此前村委會征集鄉村旅游發展意見時,買買提明便表達了這一看法。
休閑民宿中的放鬆感
遠處是熱鬧的喀贊其,近處藍牆綠頂掩映在香妃海棠與薔薇之間。8月,伊寧市迎來最佳季節。位於喀什街7巷7號的柒柒花園民宿內,民宿管家牛光社和阿不都外力·阿布都克依木晚飯后坐在庭院中,與游客共度傍晚悠閑時光。
柒柒花園民宿如其名,500多平方米的院落種植了香妃海棠、葡萄、杏子、薔薇、雛菊等植物,春夏秋三季花開不斷。民宿內設有圖書角、咖啡吧、台球室等區域。自開業以來,牛光社和阿不都外力已接待眾多客人。“接送站、提供餐食、推薦景點、介紹風土人情……我們有多項服務。”牛光社笑著說,“但最關鍵的是提供情感關懷。客人前來休閑放鬆,應讓他們有歸家之感。”
擔任民宿管家前,牛光社有近三年酒店從業經驗。他認為,提供情感關懷的關鍵在於根據客人需求提供差異化服務,注重細節,關注客人體驗。
閑暇時,牛光社和阿不都外力喜歡為客人煮茶,與大家坐在院中花架下,一邊品茶賞花,一邊閑聊。興致高漲時,兩人還會爬上梯子,採摘葡萄與客人分享。“民宿讓我結識天南海北的朋友,旅途結束后仍保持聯系。民宿拉近了游客間的距離,提供了更多體驗空間。在這段體驗式旅途中,民宿管家是游客的重要伙伴。雖然相處僅數日,但我們要如朋友般熱情接待,關照游客的每種情緒,最大限度滿足其需求。”牛光社還有個習慣:請客人留下地址,在其生日時寄出一份伴手禮,傳遞遠方問候。
細心周到的服務為柒柒花園民宿帶來許多回頭客,廈門游客李海生便是其中之一。李海生工作繁忙,旅游是他放鬆身心的主要方式。他已連續3年來到伊寧市,且每次都住在這家民宿。“前兩年還會四處游覽,今年發現花一天時間待在民宿,與其他客人、周邊鄰居聊天喝茶,也是不錯的放鬆方式。”李海生說。
3年來,李海生在民宿停留的時間從最初的三天延長至七八天。對他而言,從繁忙工作中暫時抽離,在民宿享受慢節奏生活,是理想的選擇。
“我們正考慮引入一些手工體驗項目,讓游客願意留在民宿,但前提是不破壞游客喜愛的愜意、舒適、自在的氛圍。”牛光社的目標是將民宿打造成“時光旅社”,讓每位游客回憶這段旅程時,都能想起在柒柒花園民宿的美好時光。
研學之旅中的融入感
這個暑假,研學旅行指導師張全輝比以往更加忙碌,回家休息兩三天便需帶領下一個研學團隊。
“今年研學游特別熱門,家長希望借此開拓孩子視野,讓孩子在團隊活動中更好地融入社會。”張全輝說,他從事研學游算是“半路出家”。他原是理工科背景,在互聯網企業工作數年后,發現旅游行業發展蓬勃,於是轉行投身其中。
如何成為合格的研學旅行指導師?張全輝有自己的見解:“首先需具備扎實的專業教學知識,還要有廣闊視野和多學科知識儲備,以應對孩子們提出的各種問題。”
為提升孩子們的研學體驗,張全輝在課程中融入繪畫、寫日記、聽音樂等活動﹔有時通過小游戲、角色扮演等形式增強趣味性。“通過親身體驗,讓孩子們親近自然,體會牧民、農民的辛勤。”
“與書本的灌輸式學習相比,研學游是在行走中學習。當孩子們親身來到課本中提到的地方,親眼見到實物時,往往會豁然開朗,感到學習是件愉快輕鬆的事。”張全輝說,隨著研學游發展,他考取了研學旅行指導師証書。
如今,“定制化”成為研學游客的首選——定制服務能提升研學質量與體驗感。針對不同背景、特點的學生,合格的指導師會設計不同課程,讓“行走的課堂”適應每個人節奏。
“來自鄉村的孩子對現代科技和時尚領域特別感興趣,我們會安排參觀科技館,了解智慧生活、人工智能和5G相關知識﹔對於城市孩子,則讓他們更多體驗牧區、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張全輝解釋。
從小在奇台縣農村長大的張全輝,常將自身經歷融入課程設計:種植小麥蔬菜、收割麥子、磨面粉蒸饅頭、用麥稈制作麥稈畫……對城市孩子而言,這樣的研學游充滿新鮮感。
入行3年多來,張全輝明顯感受到“研學游”持續升溫。僅今年暑假,他就帶了17個研學團隊,比去年多7個。熱度背后,是人們對優質研學游需求的不斷增長。
在張全輝看來,真正實現“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關鍵在於平衡學習與旅游。“研學旅游不是簡單的行程安排,也不是將書本知識照搬到旅途中。真正的研學應結合旅游資源與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特點,科學設計相關課程。”(姚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