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在滿汗王府聆聽東歸英雄的歷史回響

2025年08月27日09:31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在和靜縣城中心,矗立著一座融合了中俄風格的殿宇式建筑——滿汗王府。它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土爾扈特部壯烈史詩和愛國主義精神的歷史見証。

萬裡東歸路

這座建成於1919年的王府,曾是土爾扈特部第12任汗王滿楚克扎布的官邸。近千平方米的建筑規模,正殿巍然,兩宮拱衛,29間房舍無聲訴說著往昔歲月。如今,這裡已變為以東歸文化為主題的場館,由西遷異域、東歸祖國、歷代汗王維護祖國統一等3個展廳組成。從《東歸英雄圖》中渥巴錫堅毅的目光,到承載著東歸歷史的器物,通過和靜縣東歸博物館館長才仁加甫的講述,那段撼人心魄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

明末清初,衛拉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土爾扈特部因各部紛爭,被迫西遷至伏爾加河流域游牧。他們雖遠在萬裡之外,對祖國的眷戀卻從未中斷,始終維系著與祖國的血脈聯系。

然而,沙俄不斷擴張的鐵蹄踏碎了土爾扈特部的寧靜。18世紀中葉,沉重的賦稅、強征青壯年、被掠奪的牧場和牲畜,將土爾扈特部推向生存絕境。1771年,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率17萬部眾,扶老攜幼,毅然踏上萬裡東歸征途。沙俄追兵截殺、嚴寒飢餓侵襲、疫病無情肆虐……漫漫歸途中,10萬部眾長眠他鄉,賴以生存的駝馬牛羊損失殆盡,最終僅7萬余人回到祖國懷抱。

乾隆帝高度重視土爾扈特部的回歸,命伊犁將軍府妥善安置。將舊土爾扈特部分為四路,分別定居在今烏蘇市、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和靜縣等地。渥巴錫親率的南路,最終駐牧在今天的和靜縣。

在滿汗王府大廳裡,《東歸英雄圖》無聲訴說著那段悲壯歷史:渥巴錫策馬揚鞭,目光堅毅﹔成千上萬的老幼婦孺趕著牛羊駝馬,在蒼茫的大地上艱難前行﹔路上有倒下的戰士,也有新生的嬰兒……無需過多文字,觀眾便能感知這條“東歸路”何以堪稱人類歷史上的壯舉。

祖訓永傳承

東歸后,渥巴錫部眾又遇疫病流行,生活困苦。他踏勘新牧地,在清政府的支持下,最終選定了水草豐美的裕勒都斯草原(今巴音布魯克草原)作為新家園。

“安分度日,勤奮耕田,繁衍牲畜,勿生事端,致盼致禱。”王府西廂房中,陳列著渥巴錫彌留之際留下的遺訓。“這朴素的囑托,飽含著渥巴錫對部族安定的深切期盼。而他的后代也秉承祖訓,銘記祖國恩澤,在守護祖國統一與邊疆安寧上作出了貢獻。”才仁加甫說。

駐牧和靜后,土爾扈特后裔多次參與清政府平定新疆的戰役,如征討張格爾叛軍、抵御阿古柏入侵﹔民國期間,滿楚克扎布和夫人捐資興辦教育,讓當地大部分子女得以接受教育﹔抗日戰爭時期,滿楚克扎布夫人烏靜彬動員各部家族支援抗戰,帶頭捐獻財物。同時,他們多次援助兄弟民族,開渠引水改善民生。

新中國成立后,他們積極投身新疆建設。從“進藏先遣連”的冰峰雪谷,到“抗美援朝”的烽火前線,再到“支援唐山大地震”的緊急關頭,處處都有他們挺身而出的身影。他們用行動詮釋了休戚與共、命運相連的民族大義。

精神薪火傳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如今在和靜縣,“東歸”早已融入血脈,成為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

2004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將渥巴錫率部眾抵達祖國的日子——6月23日,正式定為“東歸節”。年復一年的紀念活動與文化體育盛會,讓愛國主義的旗幟在草原上高高飄揚。

在巴音布魯克草原,大型實景劇《東歸·印象》已經上演十余載。今年,它巧妙融合江格爾、托布秀爾、薩吾爾登等藝術形式,通過《東歸起義》《大遷徙》《回家》的壯闊篇章,讓觀眾沉浸式體驗那段蕩氣回腸的歷史。

當馬蹄聲震徹草原,歸心似箭的吶喊聲穿越時空,東歸精神也隨之化作一張閃亮的文旅名片。

傳統的那達慕盛會為東歸注入新時代內涵。它不僅是農牧民歡慶豐收、傳承文化的舞台,也是八方來客感知多元文化、觸摸團結的生動窗口。

光陰流轉,東歸的歷史雖已遠去,萬裡東歸熔鑄的愛國主義精神,依舊在“東歸故裡”——和靜縣薪火相傳,生生不息。(趙梅)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