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夢照進喀什校園:深喀基地援建助夢

在新疆喀什市,足球是孩子們奔跑的身影,是操場上躍動的熱愛,更是一位體育教師二十余年的堅守與一座援疆基地的使命擔當。從土坡空地到專業球場,從28人小隊到百余人梯隊,喀什市第36中學體育教師買買提江﹒馬哈木提與深喀青少年足球訓練基地一道,讓“體教融合”的種子在帕米爾高原生根發芽,托起了南疆少年的足球夢想。
買買提江﹒馬哈木提在訓練賽中場休息時間給球員鼓氣。人民網 黃津曉虎攝
1995年,剛從大學畢業的買買提江來到原喀什市夏馬勒巴格鎮中心小學(現喀什市第36中學)任教。初登講台,他便被孩子們對足球的熱情打動——沒有標准化球場,土坡、空地、干涸的河床就是“賽場”﹔沒有專業裝備,舊球鞋、布縫的足球也能讓孩子們踢得滿頭大汗。“他們對足球的熱愛是天生的,我不能讓這份熱愛被條件限制。”買買提江說。
2012年,是喀什校園足球的“轉折年”。這一年,買買提江拆掉自家葡萄架,在學校操場搭起簡易球門,牽頭組建“兒子娃娃”校園足球隊,首批隊員僅28人。為點燃孩子們的興趣,他把足球技巧融入趣味訓練,用足球故事傳遞體育精神﹔也是這一年,在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關懷下,學校迎來了首片塑膠草坪足球場,“孩子們第一次在平整的草坪上踢球時,眼裡的光我一輩子忘不了。”買買提江說。
從那以后,買買提江的足球教育之路越走越扎實。作為國家一級足球裁判員、國家C級足球教練,對孩子們的訓練課程精心設計,注重技巧提升同時,更強調隊員團隊合作與品格塑造。二十余年間,他捧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體育教師授課比賽、基本功大賽一等獎,斬獲全國體育教師基本功大賽二等獎,而“兒子娃娃”足球隊也從28人發展到160余人,成為喀什校園足球的“金字招牌”。
深喀青少年足球訓練基地的足球場。人民網 黃津曉虎攝
“責任是教育者內心的溫度,”買買提江常說,“把責任心升華為愛心,工作才有了真正的意義。”
如果說買買提江是喀什校園足球的“播種人”,那深喀青少年足球訓練基地便是“育林園”。2023年12月,由深圳援疆投資1億元建成的深喀青少年足球訓練基地正式投用。1.43萬平方米的總面積裡,14個專業運動場涵蓋11人制、8人制、5人制足球場及田徑場、籃球場﹔可容納900人的公寓樓、500人的餐廳,再加上康復訓練室、戰術教室等功能區,讓南疆有了首個高標准青少年足球訓練基地。
“以前想系統練戰術都沒場地,現在戰術教室、康復室一應俱全,孩子們的訓練更科學了。”看著基地的設施,買買提江難掩激動。2024年6月,喀什市人民政府與新疆足協簽訂合作協議,依托基地構建起U8-U16共20支精英梯隊,400余名精英球員在這裡接受專業培養,152支市屬中小學青少年足球隊也得到基地指導。
女子足球隊訓練熱身訓練。人民網 黃津曉虎攝
賽事是檢驗成果的最好窗口。2024年以來,深喀基地已累計承辦國家級賽事1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級賽事5次、喀什地區級賽事3次,接待參賽及觀摩人員4.2萬人次。今年4月,西北五省首次主客場超級聯賽在這裡開賽,場上球員奔跑拼搏,場下觀眾吶喊助威,“那場面,讓我們看到了喀什足球的未來。”買買提江說。
如今,在喀什的校園裡,越來越多孩子因為足球變得更開朗、更堅毅﹔在深喀基地的草坪上,一批又一批足球少年向著夢想沖刺。從買買提江拆掉葡萄架的那一刻,到深圳援疆建起現代化基地,這份跨越二十余年的堅守與協作,正讓“體教融合”的陽光,照亮更多南疆少年的成長之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