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戈壁馬蘭花開見証兩彈崢嶸歲月

2025年08月21日10:06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碩縣境內,曾有一處在地圖上無法標注的神秘地方——中國核試驗基地。60多年前,這裡荒無人煙,環境嚴酷。一聲撼天動地的巨響后,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此試驗成功,“馬蘭”這個名字從此響徹世界。

如今,坐落於天山南麓的馬蘭紅山軍博園,已成為重要的紅色精神地標和游客熱捧的紅色旅游勝地。近日,記者走進這裡,循著歷史的足跡,感受那代人在極其艱苦條件下,為國家制造原子彈的信念與付出。

站在“馬蘭魂”雕塑前,馬蘭紅山軍博園服務保障中心副主任衛文杰指著大片郁郁蔥蔥的植物介紹:“馬蘭這個名字,就源自這片土地上頑強生長的馬蘭花。你們看,雕塑前這片植物就是馬蘭草。”

游客們紛紛拿出手機拍攝。“原來這就是馬蘭草,葉片有點像芨芨草。”北京游客張璐璐說。

“這座雕塑用抽象手法表現了馬蘭花的形象。”衛文杰解釋,從空中俯瞰,6片鏽鋼板就像盛開的馬蘭花,其獨特的金屬質感,象征著馬蘭花的頑強生命力和馬蘭人鋼鐵般的意志。

走進軍博園展廳,一幅幅珍貴的圖片、一件件歷史實物,無聲訴說著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

“當年我們為什麼要搞核試驗?就是為了在國際上挺直腰杆,擁有話語權,捍衛來之不易的和平!”衛文杰語氣堅定。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和西方的核威脅、核訛詐、核壟斷,黨中央毅然決定研制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

響應祖國召喚,無數科研工作者義無反顧地投身核試驗事業。他們隱姓埋名,遠離家人,把滿腔熱血傾注於這片荒涼的戈壁。一面貼滿院士和將軍照片的牆,以及大屏幕播放的“兩彈一星”元勛珍貴黑白影像,再現了馬蘭人當年把青春熱血奉獻給國防事業的歷程。

“兩彈一星”元勛程開甲學成歸國,扎根馬蘭二十多年,為開創中國核試驗技術傾盡畢生心血。林俊德院士更是在此堅守52年,參與了我國全部45次核試驗,默默奉獻,直到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熱播、歌曲《馬蘭謠》傳唱,他的感人事跡才廣為人知。

展廳中一幅黑白照片上的順口溜:“一三五洗臉,二四六刷牙,星期天干擦……”生動描繪出當年馬蘭人生活的極度艱苦。方圓數百公裡人跡罕至,幾十公裡見不到一棵樹,泉水苦澀咸,吃水要去很遠的孔雀河取,蔬菜等生活物資也要靠外部運進來。面對惡劣環境,馬蘭人自力更生:住地窩子、點馬燈、開荒種地﹔糧食緊張時,用醬油兌水充飢,甚至採集榆樹皮果腹。為省水省時,女兵們紛紛剪去長發。張愛萍將軍目睹她們如“花木蘭”般為國奮戰,深受感動,特將其居住地命名為“木蘭村”。

核試驗是國家的絕密工程,保密是鐵律,即使夫妻雙方同赴任務,也要嚴格遵守保密紀律。

核試驗廠區有一棵“夫妻樹”,就見証了那段保密歲月中的溫情故事。1963年,工程兵科研三所副所長王茹芝接到參加首次核試驗的任務,臨行隻告訴丈夫張相麟要去出差。一個月后,王茹芝在一棵榆樹下等車時,竟意外看到丈夫熟悉的身影。四目相對,才知道彼此肩負著同一神聖使命。“馬蘭這樣的保密夫妻有很多,這棵見証無言大愛的老榆樹,后來就被命名為‘夫妻樹’。”衛文杰講述著這段往事。

園區密林深處,掩映著一座外形像青蛙出洞的小山,叫蛙鳴山。山腳下矗立著將軍樓,樓道兩側是狹小的單間,陳設著木板床、桌椅、櫃子等簡單家具,桌子上整齊擺放著使用過的暖瓶、搪瓷缸子、手電筒。程開甲、林俊德等8位院士、數十位將軍都曾在此工作或生活過。

在將軍樓背后的蛙鳴山中,有三條冬暖夏涼的防空洞蜿蜒其中。防空洞內陰冷昏暗,兩側修建有警衛室、指揮室、首長室等房舍。當年,官兵們手握鋼钎,肩挑手刨,甚至磨破手指,硬是在堅硬的岩石山中鑿出這處隱蔽的指揮和生活堡壘。

當防空洞一間指揮室牆面重現核試驗成功影像時,現場游客無不深受感染,有人激動抹淚,有人用手機記錄下這震撼心靈的瞬間。

“參觀了將軍樓、防空洞這些地方,我才真正讀懂了‘艱苦奮斗干驚天動地事,無私奉獻做隱姓埋名人’這句話的分量。”四川游客姜昕動容地說。(趙梅)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