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丨戈壁灘上的“捕碳者”

在戈壁灘上“捕碳”,是種什麼體驗?近日,記者來到新疆油田採油二廠八區530井區CO2混相驅先導試驗站,隻見一輛輛裝滿二氧化碳的罐車駛入站內。
近年來,隨著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的興起,減碳有了新路徑。
採油二廠八區530井區CO2混相驅先導試驗站。人民網 李欣洋攝
新疆油田採油二廠天然氣處理站黨支部書記陳飛宇介紹,試驗站通過將二氧化碳捕集液化,輸送至油區,注入油藏,溶於原油,起到補能、降黏作用,從而大幅提高原油採收率。與此同時,二氧化碳將被封存於地下實現減排。
“目前,二氧化碳的封存率可達87%,剩余跟隨原油被採出來,我們進行再回收利用。”陳飛宇表示,“可以說,我們的試驗站是‘零碳工作站’。”
試驗站的成功經驗,也為其他高碳排放企業提供了可復制的低碳轉型模式,助力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
採油二廠八區530井區CO2混相驅先導試驗站。人民網 李欣洋攝
從工業廢氣到“增產法寶”,就差一個CCUS。
據了解,新疆油田礫岩油藏儲量規模大,礫石大小形狀差異巨大,石油分布極不均勻,隨著開採年限的增加,許多老井陷入“沉睡”。
“在一定條件下,注入的二氧化碳會進入超臨界狀態,密度接近液體,黏度卻像氣體,分子結構小、擴散性強。”新疆油田開發公司CCUS項目經理部(重大試驗管理部)經理孫凱說,“我們稱之為‘超級洗油劑’,特別適用於陸相礫岩油田,能夠增產10%左右。”
採油二廠八區530井區CO2混相驅先導試驗站。人民網 李欣洋攝
10%的概念是什麼?孫凱表示,這相當於再造一個200萬噸整裝大油田,“八區530井區CO2混相驅先導試驗站注入二氧化碳三年,煥發了新生,全區油氣產量從日產6噸提升到70噸,我們的目標是突破100噸。”
從先導實驗到工業化實驗,再到工業化擴大,還需要不斷地創新突破。自2022年以來,新疆油田注碳量實現連年翻番。“目前,新疆油田日均注碳3800噸,今年計劃總量突破100萬噸。”孫凱信心滿滿。
逐綠而行,爭當“碳”路先鋒,新疆油田一直在路上。(唐曉勇、王欲然、唐宋、唐佳、李欣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