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果的裂變——吐魯番葡萄的“甜蜜進化論”

在吐魯番的戈壁綠洲間,一串串晶瑩的葡萄裝點了夏日的田園,串聯起一條從田間到餐桌、從果園到景區的“甜蜜產業鏈”。作為當地農業的支柱、鄉村振興的引擎,吐魯番葡萄憑借光熱饋贈,早已從單一的農產品升級為涵蓋種植、加工、文旅的復合型產業。近年來,當地以標准化種植為根基,以全產業鏈延伸為抓手,以農旅融合為突破,讓這顆“明珠”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標准進化
從靠天吃飯到科技賦能
8月的吐魯番,暑氣蒸騰,吐魯番市63萬畝葡萄園迎來了最熱鬧的豐收季。而在吐魯番市高昌區亞爾鎮紅星片區加依村的12座連棟大棚裡,葡萄卻已經銷售一空,村民們正忙著修剪枝葉。
“我們正嘗試種二茬無核白葡萄,預計9月就能結葡萄。”8月4日,加依村黨總支書記、吐魯番市篤永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熱孜葉木·阿不力木信心滿滿地說,“這12座連棟大棚可不簡單,架式改造讓葡萄採光更均勻,水肥一體化系統精准控量,還有物聯網實時監測含水量等,‘七統一、一分散’的管理模式從開花到結果都有標准。”今年第一茬無核白葡萄成熟前,合作社就以每公斤18.98元的高價,簽下了12座連棟大棚葡萄的訂單。這份科技紅利,讓村民心裡比蜜還甜。
葡萄產業要提質,標准化是核心。吐魯番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副局長孫長滿說,吐魯番錨定“特色、有機、高端”目標,近年來累計完成35萬畝葡萄架式改造,低矮葡萄架抬高后,既通風透光又便於管理﹔63萬畝葡萄園的高效節水工程正逐步實現全覆蓋,在減少用水量的同時讓灌溉更加精准﹔每年推進1萬畝品種改良,讓老果園持續煥發生機。2024年,吐魯番市鮮食葡萄銷量48.86萬噸,銷售收入近20億元,“優果優價”的背后,是標准化種植給予的品質保証。
在亞爾鎮新城片區新城西門村,1900余畝葡萄園裡藏著“品種密碼”。該村村委會主任艾斯卡爾·買買提介紹,村裡360畝改良田裡引種了波爾特、深紅無籽等多個新品種,挂果后1畝地比傳統品種畝產增收近千元。作為擁有550余種葡萄品種的“世界葡萄基因庫”,吐魯番與新疆農業科學院、新疆農業大學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每年引進試種數個新品種,從抗病性到口感反復篩選,確保“好品種”能真正適配“好水土”。
為了讓葡萄更“綠色”,當地大力推廣“兩減一增”模式:減少化肥用量,改用羊糞、棉籽殼等有機肥﹔減少農藥依賴,用生物菌劑防治病虫害﹔增加土壤有機質,從根源上提升葡萄口味。如今,41萬畝無核白葡萄通過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生產基地認証,每一顆葡萄都帶著“生態標簽”,成為消費者放心的選擇。
價值進化
全年都有“甜蜜收入”
在吐魯番絲路明珠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車間裡,葡萄干正經歷一場大變身:經過10萬級淨化車間清洗、AI智能分選設備按大小色澤篩選后,變成即食零食或者酵素原液。“我們年加工干鮮果8000噸,產品早已進了北京、上海的各大商超。”該公司董事長王永旭說,深加工不僅讓葡萄干身價翻倍,還讓80多位在家門口就業的村民有了穩定的收入。
這只是吐魯番葡萄產業鏈的一個縮影。當地圍繞葡萄構建起“鮮食+制干+釀酒+深加工”的全鏈條體系:78家葡萄干加工企業各展所長,開發出300余種產品,年加工能力達22萬噸﹔42家葡萄酒庄組成“西域酒廊”,樓蘭、駝鈴、新葡王等品牌的干型酒、甜型酒遠銷英國、法國等10多個國家,年設計產能達10萬千升﹔就連看似無用的葡萄葉、葡萄枝,也成了增收的“香餑餑”。
“從5月到9月底,我每天都會採摘新鮮葡萄葉送去收購點,家裡8畝葡萄地,一年下來,光賣葉子就能收入約1萬元。”鄯善縣連木沁鎮汗都夏村村民阿依先古麗·艾比布力的話,道出了“廢物利用”的價值。在連木沁鎮,4家企業將收購的新鮮葡萄葉加工成歐洲人喜愛的“朵爾瑪”(葡萄葉包飯),經真空包裝后出口至希臘、土耳其等40多個國家,2024年銷量突破1萬噸,創收6600萬元。而修剪下來的葡萄枝條,則被粉碎成飼料、壓縮成燃料,或堆肥還田,實現“從土地到土地”的循環利用。
產業鏈的延伸,讓葡萄的“經濟生命周期”不斷延長。鮮食葡萄旺季過后,制干、釀酒產業接棒﹔冬季農閑時,深加工企業開工生產﹔就連種植環節的副產品,也能創造持續收益。這種“四季不空檔”的模式,讓“甜蜜事業”全年都有“甜蜜收入”,為農民穩定增收筑起了多重保障。
產業進化
讓葡萄走出果園走進人心
為讓吐魯番葡萄的“甜美滋味”步入更廣闊的市場,吐魯番打出了一套線上線下聯動營銷的“組合拳”。線上依托成熟的電商平台,培育本地直播帶貨隊伍,通過規范產品包裝、優化物流冷鏈、開展直播培訓等舉措,讓葡萄從田間直達全國消費者手中。
線下推廣則注重“面對面”的信任構建。通過舉辦全國性葡萄產業研討會、特色農產品推介會等活動,吐魯番邀請各地經銷商、採購商、行業專家深入葡萄園,實地考察標准化種植基地、精深加工車間,直觀感受葡萄品質與產業實力。同時,積極推動與國內其他省份的大型商超、連鎖生鮮企業簽訂直供協議,壓縮中間流通環節,實現“農民賣得舒心、消費者買得放心”的雙贏格局。
除此以外,葡萄還成了串聯“農”與“旅”的“紅娘”。在葡萄溝景區,“採摘+民俗”的體驗項目讓游客樂不思蜀。自2025年5月1日該景區免費開放后,游客量激增,僅“五一”假期,景區就接待游客12.44萬人次,同比增長635.79%,帶動了周邊民宿、餐飲增收。景區內,青蛙巷民俗街區新添的32家民宿各具特色,有的主打非遺體驗,有的側重田園風光,新建的咖啡館、紅酒文化館等延長了游客停留時間。
“以前守著葡萄園靠賣葡萄掙錢,現在把院子改造成民宿,收入翻了好幾番。”葡萄溝居民瓦熱斯江·亞森笑著說。2024年,他將自家庭院改造成葡萄主題民宿,主推非遺制作體驗、特色美食制作等內容,讓游客沉浸式感受當地的慢生活。今年“五一”假期,他家民宿每日爆滿。
8月8日至10日,第三十一屆絲綢之路吐魯番葡萄節拉開帷幕。“這不僅是葡萄的盛會,更是文旅融合的平台。”吐魯番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湯紅杰說。本屆葡萄節以共建“一帶一路”為紐帶,推出百種葡萄品鑒、田園採摘賽、葡萄酒庄探秘等活動,從“吃住行游購娛學”全鏈條升級服務。
從田間的標准化種植,到車間的精深加工,再到景區的文旅融合,吐魯番葡萄產業正經歷著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蛻變。這些甜蜜果實,不僅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更讓鄉村振興的路子寬起來。未來,隨著產業鏈的不斷完善、品牌影響力的持續提升,吐魯番的葡萄產業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張瑞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