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人六十余載駐守格登山
——記“兵團最美家庭”四師七十六團草克特格斯家庭

蘇木拜河在山谷間靜靜流淌,獵獵秋風掠過山脊上的格登碑,草克特格斯一家就住在格登山下。近日,“2024年度兵團最美家庭”名單公布,草克特格斯家庭入選。
四師七十六團位於中哈邊境線,幾十年來,一代代護邊員守護著這裡,他們中很多都是子承父業。“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國的每一寸土地,我的孩子們一定要傳承為國守邊的傳統,這是我們的使命!”第一代戍邊人阿拉西老人臨終前的囑托,成了七十六團草克特格斯一家四代人六十余載恪守的家規。
時光回溯至1962年的凜冬,阿拉西主動請纓擔任部隊信息員,在距邊境線不足3公裡的山坳裡扎下第一頂氈房,自此,他的腳印遍布格登山的溝溝坎坎。35年間,他頂風冒雪為牧民尋回63隻羊,在自家氈房裡收留過12批迷途的路人。
“團場建立哨所后,我爺爺就主動提出巡邏護邊,把家安在了邊境線上,一守就是一輩子。后來,我父親也成了一名護邊員。”草克特格斯回憶,年幼時,和父親一起巡邊成為他記憶中最深的烙印,一生為國守邊的信念漸漸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1983年,17歲的草克特格斯接過父親的“接力棒”,登上了海拔2800米的執勤點。
對於草克特格斯來說,哨所就是自己的家。“剛開始怕狼,在羊圈裡住了半個月,每天用石頭支個鍋煮面吃。”草克特格斯回憶道。
1997年,在中哈邊境立界碑時,因山路陡峭、車輛難行,界碑和水泥砂石料的運送成了大難題。
“有我在,你們放心!”草克特格斯拍著胸脯應下了這件大事。此后,他牽著自家的老馬,每天天不亮就出發,翻越5座大山,蹚過8條河流,一步步將界碑和水泥砂石料馱到山頂。
兩個月后,界碑穩穩立在了山頂上,兩匹老馬卻倒在了返程路上。邊防連提出要給予補償,草克特格斯卻連連擺手拒絕:“界碑立住了,比啥都強。”
巡邊的路,從不是坦途。2000年9月20日深夜,格登山暴雨如注,草克特格斯照常騎馬巡邏。泥濘山路上,馬突然摔倒,他被重重壓在馬下,右小腿當場骨折。時至今日,還有一塊鋼板留在他體內,每到冬季就會隱隱作痛。
2017年,草克特格斯因腰椎病做手術,醫生要求至少休息1個月。可術后他隻休息了10天,就執意回到哨所繼續守邊。“一天沒看到界碑,心裡就不踏實。”草克特格斯說。
40余年來,草克特格斯穿壞了300多雙鞋,勸返制止臨界人員近百人,堵截臨界牲畜上百頭(隻),巡護的邊防線未發生一起涉外事件。
妻子布婭是草克特格斯最堅實的后盾。她包攬了家裡放牧的活計,還自學了針灸和外傷處理,藥箱裡常年備有紗布、消炎藥和針灸針。巡邊隊員被蚊虫咬了、摔傷了,都會來找“布婭醫生”。“他們守邊很辛苦,我多幫襯點,他們就能多一分力氣護邊。”布婭說。
“‘種地就是站崗,放牧就是巡邏’,這句話從小就聽父親說,現在我也常講給孩子聽。”草克特格斯的兒子阿音格說。2017年,從石河子大學畢業后,阿音格放棄了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回到七十六團。不久后,姐姐朝洛蒙也作出了同樣的選擇。
朝洛蒙回到團場后,創建的牧工護邊聯絡微信群已匯聚300余位群眾﹔阿音格則將大學所學的體育技能融入牧區課堂,在帶領大伙兒進行體育鍛煉的同時,不忘播撒國防教育的種子。如今,姐弟倆與家人組成“護邊家庭組”,他們的足跡,與阿拉西當年策馬揚鞭的馬蹄印悄然重疊……
以家之名,為國戍邊。邊境線上的界碑不再是冰冷的石碑,而是一代代人用血脈守護的忠誠。格登碑依然矗立,蘇木拜河依舊流淌,草克特格斯一家仍在繼續書寫守邊護邊的新篇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