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孕育”新一代超級棉田

記者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獲悉:新疆農技人員正在積極構建農機、農藝、信息深度融合的現代棉花生產技術體系,擁有“數字大腦”的新一代超級棉田搭配“綠色、輕簡、高效”的生產模式,將為新疆棉花生產進一步提質增效注入新“智慧”。
隨著新疆棉花進入花鈴期,位於瑪納斯縣的自治區農科院綜合試驗站內,一塊經過智慧升級的超級棉田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棉花專家前來觀摩學習。
乍一看,這塊棉田與普通棉田並無兩樣。實則,太空裡的衛星、天上的無人機、地裡的各類傳感器和控制器,都在實時照料每一株棉花的生長。“空—天—地”一體化感知、智能決策模型及多機協同控制技術,正讓棉田管理由“人為決策、設備實施”的半自動模式向“模型決策、自主實施”的全自動模式轉變。
該棉田是自治區農科院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棉花大面積機械化豐產優質關鍵技術與集成示范”項目的綜合試驗田,與現有超級棉田相比,除實現水肥自動化控制和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農田的“數字大腦”可以根據農田實時狀態信息,自主決策形成田間管理“處方圖”,自主執行澆水、施藥等作業指令,讓田間管理更加精准、高效、智能。
“可以及早發現病虫害,並實現精准處置。”該項目首席專家杜明偉介紹,自今年項目啟動以來,科研人員已成功應用無人機多源遙感與物聯網智能裝備,實現了對棉田環境和棉花生長的實時、無損、快速監測﹔建立了融合多源信息的棉花生長發育與產量品質形成作物生長模型﹔完善了“肥—水—藥”一體化高效調控及變量精准控制關鍵技術。
數據顯示,棉田換裝“數字大腦”后,初步實現節水28%、節肥21%,有望實現增產12%,預計畝均節本增效350元—400元。
“將前沿信息技術深度植入棉花生產全鏈條。”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獻龍說,該項目構建的智慧栽培模式在實現輕簡化、綠色化生產的同時,有效保障了棉花的優質高產,有助於新疆棉花突破產量與品質協同提升的瓶頸,具有重大推廣價值。
目前,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土壤管理、水分管理、化學調控等崗站專家已在瑪納斯縣和阿瓦提縣打造了2個棉花智慧管控雲平台系統,建立了800畝棉花智慧栽培示范基地,技術輻射帶動5萬畝棉田。項目團隊將進一步加大技術的集成度和應用面積,推動棉花生產從“靠經驗”向“靠數據”轉變。(劉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