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友口碑成新疆引才的“介紹信”

8月的新疆,戈壁綠洲間涌動著蓬勃生機。“胡楊青鬆 新疆建功——人才建疆萬人行”第二期活動中,來自陝西省5所高校的221名師生踏上這片熱土。在這支滿懷憧憬的隊伍裡,許多人都裝著一份特殊的“介紹信”——親友在新疆工作生活的真切經歷,正是這口口相傳的“口碑”,讓他們跨越千裡,奔赴新疆。
“我有很多朋友都在新疆工作,他們給我講新疆的美景、美食和發展變化,讓我特別心動。”8月10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風景園林藝術學院風景園林學博士高冬陽說,作為新時代的高校學子,他們深知個人理想要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建設大西北、振興新疆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國家賦予他們的時代課題,是青年人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與人生機遇。這次活動,不只是來簡單地了解新疆,更是來尋找青春坐標、錨定奮斗方向,讓人生價值在新疆發展中發光發熱的青春行動。
隊伍中,像高冬陽這樣因朋友影響來新疆的不在少數。蘭艷芳是西安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我男朋友是新疆人,他給我送過艾德萊斯的包包、霍城薰衣草香囊、新疆產的優質蜂蜜,透過這些特產我看到了新疆的更多面。”蘭艷芳坦言,自己正處於就業准備階段,最大的心願是能和男朋友一起在新疆發展。這次“人才建疆萬人行”活動讓她收獲滿滿——不僅系統了解到碩士研究生在疆就業的具體扶持政策,比如多所高校針對碩士崗位推出的“免筆試”便利舉措,更在實地走訪中接觸到許多與專業相關的鮮活歷史素材和真實故事。她憧憬著能在新疆成為一名思政教師或大學輔導員,實現個人的職業理想,為新疆的教育事業添磚加瓦,為促進民族團結貢獻力量。
循著親友的“口碑”而來,更要在實地考察中驗証這份期待。連日來,221名師生先后走進和田地區洛浦縣、於田縣的產業園區、企業車間、田間地頭,從現代化光伏基地到忙碌的紡織車間,從特色農產品生產線到設施完善的人才公寓,親眼見証新疆的發展活力,也讓親友口中的“好”變得真實可感。
“以前聽學長說‘來新疆不僅是奉獻,更是抓機遇’,今天懂得了這句話的分量。”西安石油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專業研究生馮鴻基說,探訪洛浦縣的光伏儲電項目時,他看到沙地上種出了西瓜、香瓜、西紅柿和各種鮮花,這種在沙地中將太陽能板與種植作物相結合的模式,既實現了光伏發電,又實現了土地利用,讓他非常驚嘆。
“我的女朋友是新疆人,一直以來,我都是從她那裡聽說新疆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這次來這裡,不僅真切感受到新疆的獨特魅力,更深刻體會到當地政府對人才的迫切渴求。”馮鴻基說,自己所學的專業與油氣田地面工程相關,而新疆有豐富的油氣資源,這讓他對在這裡工作充滿了期待。
同樣因親友與新疆結下不解之緣的,還有西安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學院油氣儲運工程專業本科生楊晨昊。“我的女朋友在新疆,我常借探訪機會來這裡,對這片土地早已積攢了深厚感情,參與這次活動有種‘回家’的歸屬感。”楊晨昊說,新疆作為西氣東輸的重要氣源地,發展需求與自己的專業方向高度契合。來之前,他已了解了石油行業的多個就業領域,錨定了在新疆發展的目標。
這份因親友而生的牽挂,在不同年齡的參與者心中都透著溫暖。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教師何梅帶著父輩的情懷而來:“我在職時主講《建筑材料與構造》,研究方向聚焦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如今新疆的綠色建筑正實現規模化跨越式發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應用也在穩步推進,我的專業方向與這裡的發展需求高度契合。”她說,“我在新疆出生。父母大學畢業后來支邊,把青春獻給了邊疆建設。父輩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為新疆發展添一份力,是我的心願。如果有合適的機會,我希望把專業所長融入這片熱土,用實際行動續寫父輩與新疆的情緣。”
“新疆的發展讓我們想留下。這裡的每一次機遇、每一份溫暖,都會成為我們向更多人推薦新疆的新‘口碑’。”何梅說。(郭玲 鄭天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