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沙成金

黃沙漫卷處,綠意破繭生﹔沙海波濤中,產業新路開。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筑牢生態屏障的同時,科學謀劃沙產業發展,探索出一條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協同並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目前,新疆沙區特色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已達184.5萬畝,沙產業年產值突破43.7億元,越來越多的沙漠、戈壁正不斷釋放生態與經濟的雙重紅利。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
沙漠,新疆最鮮明的印記之一。作為我國沙漠面積最大的省份,新疆沙漠佔全國近六成。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其廣袤堪比蘇浙閩三省面積之和。
千百年來,人與沙的博弈在這片土地上從未停息。沙漠吞噬綠洲,人們通過種植綠色阻擋流沙腳步,但沙進人退的景象不斷發生。
1978年,我國啟動“三北”防護林工程,在萬裡風沙線上筑起綠色長城。47載接續奮斗,新疆累計植樹造林超7000萬畝,構建起多林種、多樹種的防護林體系,有力遏制了荒漠化進程。生態屏障的鞏固,同時催生了林果業的蓬勃發展。新疆林果面積躍升至2110萬畝,紅棗、葡萄等產量穩居全國前列,成為果農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
柯柯牙的蛻變,是新疆生態嬗變的生動縮影。自1986年柯柯牙啟動綠化工程,阿克蘇人民接續奮斗,完成造林120萬畝。昔日的戈壁荒灘,如今已是瓜果飄香的綠洲。從“沒有綠”到“連片綠”,柯柯牙的“綠色涅槃”,點燃了新疆各族人民“點沙成金”、實現人沙和諧的堅定信念。
通過系統治理,新疆在沙漠前沿、綠洲過渡帶筑起了堅實的綠色屏障。荒灘變果園、戈壁成綠洲,森林覆蓋率持續提升。枸杞、沙棘、肉蓯蓉、甘草等沙區特色節水型林草產業蓬勃興起,一條符合自然規律、契合區情的新疆特色防沙治沙道路越走越廣。
2022年,第六次全國荒漠化沙化調查傳來歷史性捷報:新疆荒漠化土地面積減少1956平方公裡,沙化土地面積淨減少242.8平方公裡,首次實現“雙縮減”。這標志著新疆徹底扭轉了“沙進人退”的被動局面,昂首邁入“綠進沙退”新紀元。
從“視沙為害”到“變沙為寶”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這為新疆防沙治沙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10月,全區生態環境保護暨荒漠化綜合防治大會召開,強調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穿治沙興沙全過程。
思想之光照亮實踐之路。2024年,新疆修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辦法,首次將“治沙致富、增綠增收相結合”寫入法規,推動防沙治沙從“被動防御”向“主動利用”戰略轉型。
“過去視沙為害,如今視沙為寶。”在且末縣老兵治沙基地,負責人田來群感慨萬千。2018年,8名退伍老兵扎根河東生態治沙基地,探索生態經濟雙贏模式。七年間,他們在沙海植下梭梭、胡楊萬余畝,接種肉蓯蓉8300畝,不僅筑起守護縣城的綠色屏障,更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今年,老兵治沙隊獲得2000萬元金融授信貸款,正雄心勃勃地打造數千畝文冠果基地。“未來,這裡將是一片片新的產業綠海!”田來群信心滿懷。
沙漠戈壁讓人望而卻步,但換個視角便是產業發展的新機遇。2020年,來自山東壽光的王孔會初到柯坪縣,被這裡得天獨厚的光熱資源和廣袤的閑置戈壁所吸引。他將山東先進的蔬菜種植技術和新型日光溫室大棚引入柯坪,打造了佔地1200畝的柯坪縣綠色戈壁設施農業產業園。園區內250座銀白色大棚熠熠生輝,棚內果蔬蔥郁,蝦蟹肥美。“我們正是踐行總書記‘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的指示,向戈壁要空間、要效益。不佔耕地也能端牢飯碗、鼓起腰包,真正把戈壁變成金山銀山。”王孔會說。
如今,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引領下,新疆沙海正演繹著精彩紛呈的“變奏曲”:光伏板下生機盎然,沙漠旅游人氣興旺,特色農家樂笑聲不斷……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在金色的沙海中和諧奏鳴,相得益彰。
從“簡單模式”到“全面開花”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巴彥淖爾考察並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發出了打好新時期“三北”工程攻堅戰的動員令。新疆聞令而動,迅速出台針對性九條政策支持措施,極大調動了企業、群眾等社會力量參與防沙治沙、發展沙產業的熱情。
“農戶承包沙地發展種植,不僅能享受補貼,還擁有土地使用權。”於田縣沙地承包戶阿布杜熱合曼·麥麥提說,今年他主動承包沙地380畝,種植玫瑰花和桃樹成活率在90%以上。
在於田縣萬花園沙產業基地,40余萬株開心果樹苗迎風挺立。新疆絲路果寶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生產部經理艾力·阿布杜拉說:“基地採用滴灌+微噴技術,不僅能給開心果樹苗澆水、降溫,還能把周邊的沙子‘鎖’住,苗木成活率超90%。”產業的扎根,給周邊群眾就業帶來機遇。於田縣奧依托格拉克鄉村民買提卡司木·買提熱依木在基地從事修剪工作,“家門口務工,一天200元,還能學技術。聽說要建玫瑰加工廠,日子更有奔頭了!”
在政策引導下,2024年以來於田縣有1929戶群眾主動申請參與治沙和發展沙產業,規模達18.5萬畝,生動展現了各族群眾化沙害為沙利的決心和參與發展沙產業的熱情。
如今,新疆的沙產業正從僅種植沙漠特色植物等邁向多元化,各地積極探索適宜本地的產業模式。民豐縣防沙治沙試驗站試種羅布麻、甘草、板藍根、黨參、黃芩、白芍等22種中草藥,篩選出適合當地種植、兼具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優良品種,為種植戶提供科學指引﹔和田縣利用鹽鹼沙地發展水產養殖,可年產18噸螃蟹,未來還計劃引入小龍蝦、鱸魚等高附加值品種,拓展產業鏈﹔策勒縣新能源產業園光伏板陣列如藍色海洋覆蓋沙丘,電站年發電量2.1億千瓦時。
沙棘果汁走俏市場,肉蓯蓉成為健康產業新寵,沙區特色旅游讓農牧民吃上“生態飯”……沙產業鏈條不斷延伸,附加值持續攀升,綠色財富在黃沙中生根發芽。
從“沙進人退”的千年困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折,再到“點沙成金”的生動實踐,新疆的防沙治沙之路,是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奮斗之路,更是凝聚人心、改善民生、團結奮進之路。
柯柯牙的綠蔭、且末老兵的堅守、於田果園的科技、策勒戈壁的藍海,以及千千萬萬投身沙海的新疆兒女,正合力奏響人沙和諧、綠富同興的時代強音。展望未來,新疆將持續拓展“點沙成金”的廣度與深度,讓沙產業發展成果惠及全疆各族人民,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更多新疆力量!(曹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