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行進中國丨在極致挑戰中捕捉風能

2025年08月06日12:21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從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區向西出發,驅車行駛至戈壁深處,一台台風力發電機映入眼帘。

吐魯番素有“火洲”和“風庫”之稱,是風能的富集區。這裡的小草湖“三十裡風區”,年平均風速超過8米/秒,瞬間風力可達14級以上,華能吐魯番100萬千瓦風電場正位於此。

“通常所說的強風環境是25米/秒以上,我們的風機可以抵抗57米/秒的瞬時風速。”風電場副場長范光輝介紹道,華能採用高抗風風電機組,通過優化葉片、導流罩、塔筒等關鍵部件設計,風機抗極限風速能力較常規機組提升約14%。

為了抓好這天賜的風電資源,風電場全體員工上下一心,凝聚“華能力量”,干出“華能速度”。在極致環境下,從項目開工到並網投產,僅用9個月時間,131台風機拔地而起,配套新建1座220千伏匯集站、3座110千伏升壓站,配置了10萬千瓦/20萬千瓦時儲能及2台50兆乏靜止式調相機。

華能吐魯番100萬千瓦風電場。人民網 李欣洋攝

華能吐魯番100萬千瓦風電項目負責人周建武表示,該項目是吐魯番打造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全容量投產后,每年可發電22億千瓦時,相當於每年減少標煤消耗71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91萬噸,生態效益相當於植樹5600公頃,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顯著。

作為國內首個陸地高抗風風電項目,採用了許多“黑科技”,“一機一柴發”,為每一台風機配備獨立的柴油發電機作為后備電源,確保在極端風速下,風機運行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激光雷達測風裝置,提前“預判”來流風的速度、方向、湍流強度等信息,提升風能捕獲效率﹔智能巡檢系統,通過無人機航線建模,實現線路、風機葉片自動巡視並AI生成缺陷報告,大幅提高巡檢效率,並有效降低人員作業安全風險……

“拿激光雷達來說,最遠可以捕捉500米以外的來風,至少可以給風機留出約30秒的‘思考時間’。”范光輝說。

項目投產除了帶來電價收入,也帶動了本地風電裝備制造、運維服務等產業鏈的協同發展。“產業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讓資源優勢切實轉化為產業動能,為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周建武表示。

華能吐魯番100萬千瓦風電場。人民網 李欣洋攝

站在巨大的風機下,抬頭仰望長達100多米的巨型扇葉,每一次旋轉,都會伴隨著一陣陣低沉而有力的“呼呼”聲,這是科技與自然的合奏。

在極致挑戰中,捕捉風能,華能還在繼續。(人民網“行進中國”新疆調研採訪團:孫海峰、唐曉勇、王欲然、唐佳、唐宋、楊睿、李欣洋、陳新輝)

點擊進入專題

(責編:李欣洋、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