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新疆攻克小麥“節水高產兼顧”難題

新疆節水小麥育種迎來裡程碑式突破。日前,由自治區農業科學院與九聖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選育的春小麥新品種“糧春1758”,通過國家級聯合專家組節水鑒定:在節水30%條件下,該品種示范田畝產達508.32公斤,較主栽品種“新春37號”增產17.11%。
此次鑒定試驗由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作農業研究所、洛陽市農林科學院等單位專家聯合實施。在奇台縣坎爾孜鄉自治區農科院麥類試驗基地,專家組對8個參試小麥品種進行了對比試驗。試驗設置足水組與節水組,其中節水組全生育期灌水7次(節水30%),採用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試驗期內自然降水量為66.7毫米。
測產結果顯示,“糧春1758”節水性在8個品種中表現最優,在同等節水處理下,實現了減水不減產(相比主栽品種),並顯著增產,與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高度契合。
“‘糧春1758’成功破解了節水與高產難以兼顧的行業難題。”自治區農業科學院作物所研究員、自治區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李建疆說,該品種在有限水資源條件下,產量遠超現有主栽品種,實現用水效率、產量閾值和技術適配三大突破,為新疆乃至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小麥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核心種源支撐。
記者了解到,“糧春1758”本身具備高產潛力,在足水高肥、精細管理的小面積試驗中,連續兩年測產突破840公斤/畝,最高達848.42公斤﹔2024年百畝方更以796.1公斤/畝創全國大面積春小麥高產紀錄,証明了其優異的遺傳產量潛力。此次測產結果,充分展現了其卓越的節水穩產應用價值。
目前,“糧春1758”在奇台縣、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等地推廣面積已超5萬畝。聯合測產組組長、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作農業研究所研究員張文英說,該品種有效緩解水資源短缺對糧食安全的核心制約,探索出干旱區小麥節水與增產協同發展的新路徑,為新疆糧食穩產增產注入了新動能。(謝慧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