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人民日報看新疆丨和美邊疆入畫圖

劉艷卿
2025年08月03日09:4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3日 08 版)

圖為李丹油畫《美麗新疆》(局部)。

這裡有皚皚雪山,萃取天地靈氣,融化匯聚成奔騰不息的大江大河﹔這裡有灼灼丹霞,採擷高原風露,淬煉沉澱為斑斕厚重的大地華彩……如詩似畫的邊疆,在“和美邊疆  民族同歌——新疆西藏美術作品展”等展覽上鋪陳,帶領觀眾走近藝術家心中生機盎然的詩和遠方。

博大宏闊的自然景觀、豐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深沉厚重的歷史底蘊,為藝術創作提供著豐饒滋養,吸引一代代藝術家奔赴邊疆,開啟藝術新探索。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趙望雲、葉淺予、董希文、艾中信、黃冑、方增先、靳尚誼、朱乃正、韓書力等一批藝術家,不斷踏上西行之路,甚至扎根西部,以熾熱的情懷對邊疆展開深度挖掘與多維描繪,創作了許多經典之作,極大豐富了中國美術內容,拓展了藝術語言,為民族題材美術創作注入新活力。

邊疆蒼茫的原野、險峻的山川和浩瀚的戈壁,拓展著藝術家的空間感知力和審美表達力,他們以獨特的視角和繪畫語言抒寫遼闊大地的沉雄氣魄和人文意蘊。趙望雲中國畫《高跂天山》是其表現西北自然山川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過寫意之筆,描繪了新疆巍峨的山勢和茂密的樹林,牧民放牧的身影則為天山增添了生氣。

不只是自然風光,邊疆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多彩的人文風情亦是美術工作者熱衷表現的內容,且在不同創作者筆下散發著不同魅力。作為中國現實主義油畫道路上的重要實踐者,潘世勛一直以作品反映時代、表現生活、謳歌人民。自1960年起,他先后10余次深入藏區,深情描繪青藏高原的人文景觀,《我們走在大路上》便是其結束近10個月的進藏生活后完成的經典之作。作品以當時廣為傳唱的同名愛國主義歌曲命名,通過表現一群藏族青年筑路工人放工途中邊走邊唱的場景,生動展現新西藏建設者們意氣風發的精神風貌。吳作人中國畫《戈壁行》則以另一種場景——駝隊於荒寒戈壁中前行,彰顯不屈不撓的精神……在藝術家的審美觀照下,邊疆不再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寂寥,而是閃耀著人文的魅力、發展的活力,更鐫刻著民族團結奮發的力量。

藝繪邊疆,弦歌不輟。新時代,隨著興邊富民行動深入推進,邊疆地區發展面貌為之一新,為美術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一批批美術工作者相繼深入邊疆地區,用心感受邊疆地區火熱的生產、邊疆人民美好的生活等,繪寫邊疆巨變的時代華章。在全國政協書畫室、中國美術館組織美術工作者新創作的大型中國畫《盛世新疆》中,多個民族的健兒們聚在一起,於碧草綿延的草原上策馬揚鞭,好不歡快﹔在其組織創作的另一件大型中國畫《大美西藏》中,藏族人民載歌載舞、其樂融融。兩幅作品正是對新時代“各族人民親如一家”的生動詮釋與深情歌頌。

美術作品裡的邊疆,以萬物和美、民族共進為底色,用鮮活的藝術語言展現著邊疆的雄渾與豐饒、厚重與朴實,傳遞出“和美邊疆  民族同歌”的蓬勃生機。

(作者為西北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