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織錦耀中華——走進新疆博物館“五星錦”特展

在新疆民豐縣蒼茫沙海中一個高聳的台地之下,一件靜靜沉睡近兩千年的東漢織錦,蘊藏著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1995年一個風沙漫卷的日子,當考古隊員輕輕拂去尼雅遺址北部一處墓地的最后一層浮土,“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出土,開啟了一段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
7月13日,“中華錦繡——‘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國寶展”在新疆博物館開展。作為新疆知名度最高的國家寶藏,這件國寶完成了它從沙漠深處到博物館獨立展出的轉變。
這不僅是展示場所的變化,背后是30年來文博工作者對這件國寶研究的不斷求索。展覽立足“五星錦”的考古、歷史、藝術、科技、文化價值,全面闡釋這件國家寶藏所蘊含的豐富知識、智慧與藝術,用一件國家寶藏,闡明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歷史。
卅載考古煥新輝
尼雅遺址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尼雅河下游的尾閭地帶,為《漢書》所載“精絕”故地。1995年,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對新發現的一處墓地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包括震驚世人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在內的一批珍貴文物。
“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國寶。”作為“五星錦”考古發掘的親歷者,新疆文博院副院長、新疆博物館館長於志勇如是說。
新發現的墓地位於尼雅遺址北部,墓葬分布密集,等級規格較高。其中8號墓推斷墓主為精絕王夫婦,棺內出土的隨葬品,品類豐富、保存狀況良好。“五星錦”和弓箭(袋)、箭箙、錦帽等一起放置於男性墓主人右上側,根據器物組合情況,專家判斷其為射箭時的護具。
這一掌見方的錦護臂,紋樣繁復、文字古雅、色彩絢麗。織錦的意匠創制,深受漢代陰陽五行和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是儒家思想文化中“瑞應德化”的藝術表達。“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字樣巧妙排列其中,宛如一道穿越時空的印記。
曾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的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參與、主持過尼雅、小河及克裡雅河流域等重大考古工作,雖已過古稀之年,依然活躍在新疆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等工作一線。得知新疆博物館專為“五星錦”設立展廳,以一件國寶文物為主題,展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成就及其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這位參與過該文物前期調查工作的老人難掩喜悅:“親眼見証這件沙漠裡出土珍寶的耀眼光芒,能讓觀眾真切理解它承載的兩千年歷史故事。”
出土以來,“五星錦”注定不凡。它是20世紀中國考古最偉大的發現之一,是國家一級文物,也是我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其高超的織造工藝、絢麗的五色搭配、神奇的圖案紋樣以及激揚的文字寓意,對廣大觀眾具有巨大吸引力。
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新疆博物館不斷深化對文物的挖掘闡釋和活化利用,“五星錦”憑借自身的高知名度和唯一性,成為備受矚目的國寶文物。
科技為筆繪千年
為了讓這件千年國寶在新時代煥發光彩,2023年,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視及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指導下,“中華錦繡——‘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國寶展”正式啟動。
從展覽大綱的反復論証到展陳設計的精心打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院、中國絲綢博物館、和田地區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等多家單位,共同為展覽的順利舉辦貢獻力量。7月13日,這場凝聚著眾人心血的展覽如期而至,成為慶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重要活動之一。
漫步“中華錦繡——‘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國寶展”展廳,科技的魅力無處不在,為觀眾打開了一扇通往千年前的大門。
國寶陳列在一個圓柱形透明展櫃裡。這個看似普通的展櫃,實為精心研發的智能多參數展櫃,能實現對光照、濕度、溫度的無極調控。工作人員還可遠程操作並實時監控,通過多平台協同,全方位保障文物安全。
科技帶來的沉浸式體驗亦令觀眾嘆為觀止。在“發現五星錦”沉浸交互劇場,利用全景聲技術、裸眼3D等數字技術重構尼雅遺址的歷史時空敘事,讓觀眾身臨其境,與歷史共情,品鑒中華文明的創制,構建對歷史“感受—感知—感悟”的深度連接。
“我們秉持創新理念,從文物保護、數字資源構建、數字復原研究、科技賦能展示到后期智能運維,構建全鏈條高科技賦能體系,打造智慧化、數據化的高質量文物活化利用范本。”展覽項目承接方、北京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副院長楊思介紹,團隊專程赴尼雅遺址進行重要數據採集,以支撐研究和呈現。
2018年,我國科技考古工作者利用復原的漢代提花織機,成功復制“五星錦”。在此次展覽中,實體木質結構與電子屏幕相結合的一台數字織機,將復雜的織造原理轉化為可觸及、可感知的操作體驗。參觀者手握梭子來回穿梭,模擬經線與緯線的交織,一幅色彩斑斕的織錦圖案便在電子屏上實時展現。依托數字織造技術,觀眾可以目睹絲線如何在復原的漢代織機上一步步幻化出繁復絢麗的紋樣。“這是與相關單位深度合作,對漢代提花織機及染線顏料等細節進行精准復原的結果。”楊思說。
“媽媽,‘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真有意思,你說古人怎麼那麼聰明,他們是怎麼想到這些詞的?”上小學的王靖宇問道,他的媽媽在展廳裡的AI智能設備上幫他尋找答案。工作人員圍繞國寶主題,“投喂”了海量權威資料並進行了萬次問答測試,“DeepSeek AI智能問答”能隨時為觀眾解答各類問題。基於高清文物數據開發的交互項目,將學術研究中的知識轉化為觀眾可親身體驗的內容。
一展盡現中華韻
藍、綠、紅、黃、白五色經線精妙交織,織就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的傳奇,其上的鳳凰、鸞鳥、麒麟、白虎等祥禽瑞獸栩栩如生,配以雲山、星象、草木等紋樣,工藝精湛絕倫。作為中華錦繡的杰出代表,這件國寶不僅展現了兩漢時期中國絲綢紡織業的巔峰水平,更凝聚著中華民族開拓創新、與時俱進、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其歷史、藝術、科技等價值至今令人嘆服。
作為世界上最早飼養家蠶和織造絲綢的國家,我國兩漢時期的絲綢紡織業已臻極高水平。“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採用了體現國家意志的吉祥語文字,可知其是特殊禮品,源自漢朝中央政權的封賞賜予,與成套弓箭箙同為漢朝國家治理西域的重要物証。它與尼雅遺址出土的漢簡、錢幣、印章等一道,成為漢晉中央王朝有效治理新疆的力証。
“展櫃裡的錦護臂雖然不大,可字裡行間的歷史分量重,看上面的文字和織錦紋樣,一下就懂了什麼是‘文明古國’。”來自甘肅的馬響說。從古代工匠手中的一縷絲線,到沙漠古墓中的漫長沉睡,再到如今在展廳的“數字重生”,錦護臂跨越千年的旅程,正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的生動縮影。
於志勇介紹:“我們著力於以科技賦能‘五星錦’,為廣大觀眾帶來更具震撼力,更富知識性、科普性和大眾化的觀展體驗,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具象為可‘視’、可‘觸’、可‘感’的深刻體驗。”這正是展覽的核心要義——以國寶為橋,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這份文明記憶被更廣泛感知。
開幕當天的盛況印証了這份努力的成效。眾多疆內外觀眾涌入展廳,爭相一睹國寶風採,探尋它的前世今生,展廳出口處的特展文創櫃台前更是排起長隊。新疆博物館以這件國寶為原型,開發了兼具文化內涵與現代審美的系列文創產品,讓觀眾得以將這份跨越千年的文明印記“帶回家”,讓國寶的故事在生活中繼續流傳。(瑪依古麗·艾依提哈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