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家庭以書為友以讀傳家

在新疆,有這樣一些家庭,他們以書為媒,用閱讀點亮生活,用書香涵養家風。一個個充滿書香氣息的家庭故事,生動詮釋著“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深刻內涵,也為“最美家庭”寫下了溫暖注腳。
共讀時光:
夫妻同心播撒閱讀種子
烏魯木齊市第16中學的教師阿依努爾·買買提與艾力江·群阿洪不僅是夫妻,更是家庭閱讀的踐行者。他們深知“孩子的心像空地,種什麼長什麼”,而閱讀就是那顆能萌發幸福的種子。為此,夫妻倆精心打造了充滿特色的家庭閱讀空間,讓經典與聖賢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良師益友。
作為教師,夫妻倆深諳“言傳不如身教”的道理。他們堅持與孩子共讀,交流心得,用翻書的聲音代替說教,用討論的熱忱點燃興趣。在這樣的氛圍中,閱讀漸漸成為家庭生活的日常:飯后的圍坐暢談,睡前的親子共讀,周末的書房探秘,讓兩個孩子在墨香中養成了勤學好問的習慣。如今,大兒子伊力塔比爾就讀於大連民族大學,成績優異,小兒子伊力塔熱希在烏魯木齊市第十小學勤奮上進,這正是閱讀種子結出的豐碩果實。
“以書為標尺,可以找到改進的方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夫妻倆也在閱讀中不斷充實自我。這份對知識的熱忱,更延伸到了他們的教學工作中。課堂上,夫妻倆努力向40分鐘要質量,將閱讀習慣融入教學細節﹔課后,他們鼓勵學生走進書本世界,激發探索欲望。多年的耕耘換來了累累碩果:“校級優秀教師”“市級教學能手”“自治區教學能手”……一張張鮮紅的証書,是對他們教育初心的見証,也是書香家庭對教育事業的深情回饋。
書香傳家:
四世同堂的精神接力
塔城地區的熱孜萬·買買提家庭,用四代同堂的閱讀傳承,詮釋著“書香傳家”的真諦。在這個獲得自治區“最美家庭”“五好家庭”的大家庭裡,84歲高齡的母親至今保持著讀書的習慣,2017年,老人還在地區圖書館讀書比賽中斬獲亞軍。正是這份堅守,讓閱讀成為家族血脈中流淌的基因。
受母親影響,熱孜萬與丈夫將藏書、讀書、傳書視為家庭傳統。家中的書架上,書籍數量與種類日益豐富,從經典名著到專業典籍,從文化民俗到時代新知,這些都是全家人的“精神寶庫”。一有閑暇,全家人圍坐共讀的場景,便是這個家庭最美的畫面——長輩的批注裡藏著歲月的智慧,晚輩的提問中透著成長的渴望,書香在代際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
這份對知識的尊重,更化為對生活的熱忱。熱孜萬創辦了熱孜萬面包坊,挂牌“婦女微家”,培養了100多名各民族糕點師,用技能點亮她們的生活﹔從事教育工作的丈夫,則將書中智慧融入實踐,獲得全國“優秀裁判員”稱號。工作與家庭的和諧共進,恰是書香浸潤出的責任與擔當。
德潤人心:
半個世紀的書香與善行
五家渠市人民路街道龍泉社區的張術軍家庭,用50多年的堅守,書寫了“書香傳家,德潤人心”的范本。走進他家,三面牆的書架上,整齊排列的書籍見証著歲月沉澱,全國“書香之家”、兵團“最美家庭”等榮譽証書,閃耀著溫暖的光。
“這是我積累了50多年的書,搬了幾次家,一本都沒舍得丟。”62歲的張術軍輕撫泛黃的書頁,眼中滿是珍視。妻子陳世香的話語更顯朴實:“要說家裡最值錢的,就是這些書了。”在經濟尚不富足的年代,她省下化妝品的開銷,隻為滿足丈夫買書的心願——“我不化妝可以,他沒書可不行”,簡單的話語裡,是對閱讀的理解,更是對彼此的支持。
知識改變了這個家庭的軌跡:張術軍從一名普通的財務工作者,通過自學成了新聞工作者﹔陳世香從紡織廠工人成長為管理人員﹔女兒張譽曦受家庭熏陶,成為一名律師。2016年獲評全國“書香之家”的榮譽,是對這個家庭最好的褒獎。
退休后的張術軍並未停下腳步,他擔任社區關工委副主任、小區黨支部副書記,奔波於學校之間講述兵團故事,“紅色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要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他帶領志願者服務居民,而陳世香則默默打理家務,支持丈夫的公益事業。這個家庭,用善行詮釋著“幫助別人,就是快樂自己”的朴素哲學。
“生活中沒有書籍,就仿佛沒有陽光﹔生命裡沒有書籍,就仿佛鳥兒沒有翅膀。”在新疆,阿依努爾·買買提、熱孜萬·買買提、張術軍這些普通的家庭,以書為友、以讀傳家,用閱讀讓書香成為最美的家風。(高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