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重遠:以身報國 任重道遠

7月盛夏,正值暑假,新疆大學紅湖校區的主干道杜重遠路,沒了人來人往的熱鬧,卻散發著別樣的生機,榆葉梅、紅葉李等林木,在燦爛的陽光下愈發茂盛,枝葉隨風搖曳,好似在訴說杜重遠烈士的英勇事跡。
杜重遠,1897年出生於吉林懷德,原名杜乾學,曾留學日本,回國后在沈陽創辦瓷器廠,投身實業救國。他深感救國之路必定任重而道遠,遂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杜重遠,立志以身報國。“九一八”事變后,杜重遠積極奔走於北京、上海、湖南、湖北、四川等地進行抗日救亡宣傳。“他雖然不是共產黨員,但是,他緊跟共產黨走,成為中國共產黨親密的戰友。”新疆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孟楠說。
1937年到1938年間,杜重遠三次入疆,進行廣泛的考察、了解。第三次來疆期間,他被時任新疆邊防督辦盛世才的熱情邀請感動,決定效力於邊疆的教育事業。返回武漢后,杜重遠向周恩來匯報新疆之行,提出把新疆建設成為穩定的抗戰大后方的建議。在周恩來同意和支持下,杜重遠舉家遷居新疆,並接過新疆學院院長一職。
孟楠介紹,那時新疆學院的辦學條件很差,僅有政治經濟、教育和文學3個系,另附設兩個高中班,全校學生不足200人,教師10余人。杜重遠給鄒韜奮寫信說:“新疆學院,除一座舊營房外,別無長物,不要說物理化學、生物衛生種種設備,連教課的書籍也不完全。”
杜重遠以延安抗大為榜樣,繼承共產黨人給學校留下的好傳統,繼續以“團結、緊張、質朴、活潑”為校訓,按照“抗大”的教學方針辦學。為充實師資力量,他竭盡全力聘請茅盾、薩空了、張仲實等任教,邀請趙丹、王為一等人從事文藝宣傳活動﹔他立足實際調整新疆學院的教學內容,增加聯共(布)黨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課程,倡導創立了土木工程系和語文系,為新疆培養了一批土木建筑工程人才、精通新疆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人才。
在學生們眼裡,杜重遠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院長。他每天很早就趕到學院,與學生們一起做操、跑步、談心,白天與學生們吃同一鍋飯,常常忙到深夜才回家。他強調教學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方針,並身體力行。在講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課程時,他總是毫不留情痛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野蠻行徑,呼吁新疆各族人民團結一致,抗戰到底。
1939年7月至8月,由杜重遠任團長的“新疆學院暑期赴伊旅行團”走進伊犁區(今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進行抗戰宣傳和社會調查。200多名師生冒著酷暑輾轉8個縣,每到一地都會召集群眾大會,由杜重遠和副領隊張仲實報告全國抗戰形勢,然后由學生演劇隊演出文藝節目,把抗戰教育和發動群眾結合起來。沿途各地群眾熱烈歡迎這群師生,有的地方一再挽留他們,要求延長演出時間。“這場暑期社會實踐鼓舞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抗日斗志。”孟楠說。
杜重遠大力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科學文化知識,始終堅持抗日斗爭,培養了一批具有進步思想和科學文化知識的各族愛國青年。他以鋒利的文字揭露、抨擊日本侵略者,號召群眾共同抗日﹔他帶領學生創辦宣傳新思想的《新芒》月刊,放歌天山,宣傳抗日主張﹔他一心扑在新疆教育事業上,讓新疆學院成為名副其實的“抗大第二”。
對杜重遠的貢獻,新疆各族人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盛世才卻嫉恨杜重遠,將他軟禁繼而秘密殺害。“杜重遠隻在這個世界上度過了40多年的光陰,他的一生短暫卻無比輝煌。”孟楠感慨地說。
時光荏苒,抗日戰爭早已取得勝利,“新疆學院暑期赴伊旅行團”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新疆大學各族師生勇往直前。師生們利用寒暑假,奔赴天山南北,以“鄉村振興”“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文化潤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為主題展開調研、宣傳,受到了各族群眾的熱烈歡迎和充分肯定。(王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