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博物館破界,讓歷史“活”成課堂

2025年07月11日10:05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地質礦產博物館裡,孩子們聆聽《沙子與玻璃的魔法變身》科普講座后,動手制作“琉璃”花燈。吳迪攝

在新疆,博物館正悄然打破傳統邊界,突破“靜態陳列”的刻板印象,正以一種創新的姿態深度融入社會教育體系,讓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從歷史的旁觀者轉變為文化的參與者。新疆各地博物館正以開放之姿、創新之法,讓厚重歷史觸手可及,讓古老文化煥發時代魅力。

實地研學:

觸摸歷史現場溫度

古代的打獵場景是怎樣的?近日,哈密市文博院(博物館)組織的“探秘千年文化,傳承絲路文明”沁城岩畫研學活動,讓孩子們從歷史的旁觀者變身為創作者。抵達沁城鄉岩畫遺址點,聽完講解后,孩子們認真記錄岩畫的尺寸和風化痕跡,還用素描本臨摹圖案。在岩畫主題文化體驗環節,他們發揮想象,用拓片和石頭創作出一幅幅“現代岩畫”。其中,一個小女孩繪制的“打獵岩畫”裡,一隻鹿瞪大眼睛拼命逃跑,身后數支短箭緊追不舍。

“這樣的實地研學活動,我們每年舉辦5至6場,地點包括考古發掘現場和文化遺址點等。希望通過探究式學習、互動式體驗,讓孩子們更直觀地認識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哈密市文博院(博物館)宣教部主任張麗說。

而在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的“九色鹿泥板畫研學手工”活動中,繪畫素材取材於克孜爾石窟經典壁畫“鹿王本生圖”。孩子們在老師指導下繪制泥板畫,獲得壁畫制作的“初級體驗”。

阿克蘇市天杭實驗學校四年級班主任王利娟說,自今年3月學校與博物館簽訂合作協議以來,已開展4次社教體驗活動。“孩子們非常喜歡,每到周末都會詢問課程安排。課程趣味性強且能動手參與,不僅激發了他們對博物館和歷史知識的興趣,也有效傳承了傳統文化。”

科技賦能:

解鎖文物互動新體驗

4000年前的小河墓地是什麼樣?在新疆博物館四樓數字化體驗廳,燈光熄滅、屏幕亮起時,游客恍若置身小河墓地發掘現場,穿梭於高大的胡楊木柱間,沉睡的小河公主近在眼前。該展廳借助虛擬現實、體感交互等技術,全景還原了樓蘭故城、交河故城、克孜爾石窟等知名文化遺址。“新疆有9500多處遺存,也是館藏文物的主要來源。推出沉浸式體驗項目,是希望觀眾能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文化,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新疆博物館黨委書記何嘉說。

吐魯番博物館二樓的文化遺產數字體驗中心同樣有趣。游客把手掌伸入環形裝置,就能和對面屏幕中的文物“對話”,360度旋轉觀察細節﹔AR交互式體驗區,可塑造虛擬沙山和湖泊,觀賞魚群游動﹔魔鏡換裝互動區,通過AI圖像識別技術能換上古代服飾,化身“穿搭博主”﹔壁畫交互式鑒賞區,不僅能穿越石窟欣賞壁畫,還能看到高昌王和王后“復活”場景。

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數字化展廳的虛擬考古互動區,游客按互動桌上的語音提示移動魔環,便能“穿越”到考古現場,體驗考古調查勘探、布設探方等全過程。“就像進入了穿越劇一樣神奇,還能通過指令旋轉墓室中文物,聽語音講解背后的故事。”游客唐菁說。

該館相關負責人馮麗介紹,虛擬考古互動項目還原的是庫車友誼路魏晉十六國時期古墓群發掘過程,該古墓群入選200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為讓館藏文物“活”起來,該館自2018年起持續創新數字化展示,目前展廳已匯集“虛擬考古互動”“絲綢之路代入式體驗”等10余種數字化展示技術。

雲端課堂:

架起文化共享橋梁

隨著駝鈴聲響起,講解員化身“絲路向導”,帶領學生開啟文物探索之旅。5月18日,一堂跨越時空的“雲端文博課”在哈密市第十一中學開講。哈密市博物館攜手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引入的“博物聚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絲路印記”系列課程,依托5G技術,將西安、固原、新疆等地博物館的絲路文物“搬”上雲端。

“我們和西安、固原等地同學同時上這堂課,感覺太神奇了。”哈密市第十一中學五年級學生馬瑞說,“這堂課讓我了解到,絲綢之路原來不僅僅是貿易之路,更是各民族的團結之路。”

“‘雲端文博課’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感知、可認同、可踐行,不同區域孩子們的互動交流,也成為民族團結的生動詮釋。”哈密市第十一中學副校長李敏說。

無獨有偶,塔城市一所小學近日也開啟了特別的“雲端文博課”。新疆博物館借助互聯網和數字技術,將館藏文物“搬”上雲端。“通過直播課,我們‘走進’了博物館,了解了文物背后的神秘故事。”塔城市五年級學生徐子洋說。

新疆博物館社教部副主任張蕾介紹,借助互聯網和數字技術,今年3月至6月,該館已在10余所中小學進行了38場次“雲端文博課”巡展。

“這種‘文博課’讓抽象的歷史知識變得鮮活生動,讓孩子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厚植了文化自信,筑牢傳統文化認知的基石。”烏魯木齊市第132小學副校長楊海燕說。

非遺跨界:

讓文物走出展櫃變“活”

在烏魯木齊市博物館四樓,游客參觀完“未央大樂——黃河流域樂舞戲曲文物精品展”后,不僅能在面塑、糖畫、沙畫非遺傳承人指導下體驗“文物”制作,還可將成品帶回家。

“我想做一個說唱樂俑。”10歲的劉奕辰在面塑傳承人束苗苗的指導下,手中彩色面團逐漸成型。半個多小時后,一尊像模像樣的漢代擊鼓說唱俑塑成,他迫不及待拉著媽媽來看。

“這是我們首次在展覽中引入非遺體驗活動,沒想到反響很好。”烏魯木齊市博物館業務部主任曹飛鳴表示,讓文物走出展櫃,變成可觸可感的活文化,這樣的動手實踐無疑會加深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烏魯木齊市博物館的沉浸式體驗同樣精彩。每逢節假日,游客穿梭於還原的清代街區,耳聞叫賣聲,還能和“化身”為掌櫃、商販的工作人員互動,購買燈籠、糖人等小商品。“感覺很新鮮,好像真的回到了百年前。”游客陸冰說。

對於新疆各地博物館變身“第二課堂”的探索,新疆博物館協會特邀專家、新疆財經大學客座教授吳峰指出,博物館本身是面向全民開放的大學,擁有學校課堂難以比擬的實物資源和空間優勢。現代科技為博物館教育功能的深化與拓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博物館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深化與學校、社區等社會機構的跨界合作,打造更直觀、生動、互動的學習體驗是未來方向。隻有當‘第二課堂’實現常態化運行,其作為社會教育核心樞紐的巨大潛力才能被完全釋放。”(趙梅)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