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光影作舟 《巴扎喜事》駛向遠方

2025年07月11日09:59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7月7日,《巴扎喜事》主演依克桑·塔依爾在重慶江北國際機場,被幾位准備去新疆旅游的重慶游客認出。“阿姨們問我是不是《巴扎喜事》裡的小伙子,說電影很歡樂,希望這次新疆游也能開開心心。我問了他們的新疆游線路,推薦了沿線的新疆美食。”依克桑說。

在重慶市永川區舉行的2025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上,來自中國新疆的電影《巴扎喜事》作為開幕電影代表中國參評,奪得“金山茶獎”最佳音樂獎。本屆電影節以“科技光影·上合風採”為主題分享成果、共商合作,以光影為橋,在上合組織成員國及觀察員國間搭建起一座跨越地域、語言與文化的情感紐帶。

音樂為橋

上合組織作為當今世界幅員最廣、人口最多的綜合性區域組織,匯聚了豐富的文明形態和廣泛的文化互動場景。2025年是上合組織“中國年”。“能夠參加這麼盛大的國際電影節,我特別榮幸,這不僅是電影藝術的盛會,更是促進上合組織國家‘民意相連、民心相通’的橋梁。”吉爾吉斯斯坦國家電影署國際部首席專家扎馬爾·埃斯特貝索娃說。

7月5日,扎馬爾·埃斯特貝索娃在重慶永川萬達影城觀看了《巴扎喜事》的點映,“裡面的音樂很有感染力,獨它爾與琵琶的樂曲交織在一起,就像我們上合組織國家的文化一樣,各自都有獨特的韻味,卻又能完美融合。”

“感謝在新疆採風時,當地的歌者、樂手、牧人和工匠給我的靈感。記錄他們的聲音和生活,讓我為電影創作音樂時有了更多的思考,也讓音樂更有生命力。”影片音樂創作人王立森說。

“電影選取獨它爾和琵琶這兩種有代表性的樂器作為文化符號頗具深意。兩把琴歷經300多年,最后琴瑟和諧,象征新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更體現了上合組織成員國之間的同心同德、攜手前行。”電影頻道融媒體中心策劃總監、開閉幕式總導演安仁翊說。

情感共鳴

電影作為全球共通的藝術語言,無需過多翻譯便能傳遞情感與思想。“上合組織國家文化各異,但電影裡的親情、愛情、鄰裡情是共通的,任何國家的觀眾都能心領神會。”《巴扎喜事》導演、主演兼編劇阿不都克力木·阿不力孜說,而這共通的精神內核,正是電影節推動民心相通的底層邏輯。

“電影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記,就是因為觸發了共通的情感點。”依克桑說,“在重慶的點映是該電影第一次與觀眾見面。阿不都克力木飾演我的父親,他充滿了幽默細胞,在劇中貢獻了非常多的笑料,我想到大家會歡笑,但是沒料到觀眾會流淚。”

依克桑說,在看到女主角說“這把琴對我爸爸來說就是我已經離開的媽媽”時,很多觀眾流下了眼淚。這一幕的情感共振,印証了影片對情感的精准捕捉與細膩表達。

《巴扎喜事》在電影節上也引發了各國觀眾共鳴。兩家人從誤解到包容,通過獨它爾與琵琶的和鳴,將團結、交融的主題具象化。“影片中家庭的溫暖以及對文化的堅守,讓我想起了故鄉,這種情感共鳴非常打動我。”哈薩克斯坦導演謝爾蓋·德瓦茨沃伊看完影片后說。

光影延伸

此次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上,來自10個國家的20部影片參評。《巴扎喜事》與其他影片相比還有一大特點,就是這部電影是文旅融合主題的創新之作。該片在喀什市、疏附縣、麥蓋提縣、莎車縣和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等多地取景,通過鏡頭語言展現新疆的自然風光、歷史底蘊與現代活力。

7月中下旬,《巴扎喜事》將在喀什舉行首映式,此時正是旅游旺季,這部電影將成為一部全新的新疆旅游宣傳片。重慶市民唐平在分享完觀影體驗后說,電影落幕,她的第二次新疆之旅也敲定了行程——去電影裡的取景地看看。

此次《巴扎喜事》在電影節上的亮眼表現,成功吸引了來自上合組織各國嘉賓與媒體的目光,讓大家對這部即將上映的作品充滿期待。

“這是天山電影制片廠首次參加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首次代表國家參賽,首次以開幕影片身份亮相國際影展,並首次獲得國際影展的大獎。這‘四個首次’,不僅是對《巴扎喜事》影片質量的高度認可,更是對天山電影制片廠多年來深耕電影創作、努力挖掘地域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該片總制片人、天山電影制片廠黨委書記荊魯洲表示,在國際舞台上的嶄露頭角讓整個團隊備受鼓舞,在后續的影片制作中會繼續優化,為觀眾呈現更加完美的敘事節奏。(王晶晶)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