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旅促“三交” 共繪“同心圓”

夏日的庫車市,龜茲小巷中,游人慢悠悠地一路走一路看,興致盎然﹔友誼路上,龜茲魏晉古墓遺址博物館靜臥大地深處,古墓群在柔光中低語歷史風雲﹔北庭故城遺址博物館裡,出土文物如時光書簽,記錄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璀璨篇章,鐫刻下交融共生的精神印記……
如今,新疆以文旅產業為筆,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貫穿文化旅游發展全過程。在星羅棋布的景區景點、如詩如畫的街巷鄉村,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欣賞美景,感悟當地的歷史文化,感受新疆大地上的和諧和美。八方游客和新疆各族群眾,在充滿煙火氣的城市、景區相遇,互動交流、加深了解,共同營造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鮮活場景。
大美新疆描繪和美長卷
清晨,漫步龜茲小巷,歷史的厚重感扑面而來。老街、老樹、老屋,角角落落裡滿是各族群眾生活的點點滴滴。木輪轂、艾德萊斯綢、煤油燈、餐盤等每一個老物件,以及每一處老建筑,都是庫車市各族干部群眾齊心協力的生動寫照,散發著歲月沉澱的氣息,讓來自各地的游客感受到龜茲文化的魅力。
2023年5月,庫車市薩克薩克街道開啟了龜茲小巷的蝶變之旅。黨員干部挽起袖子清理垃圾、平整道路、粉刷牆面。居民們紛紛捐出自家珍藏的老物件和裝飾品。如今,龜茲小巷有33種業態入駐,167座老屋煥發新生。2024年,紛至沓來的105萬余人次游客,在這裡感受民俗風情。
“旅游業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新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資源開發處處長段玉明說。
黨的二十大以來,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深入踐行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旅為媒、以旅促融,讓文旅成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橋梁和融合劑。一方面,以核心景區提檔升級為重點,不斷培育新業態、打造新場景、探索新模式﹔另一方面,持續釋放文旅雙向賦能合力,一批通過旅游促“三交”的新疆樣板脫穎而出。旅游,讓各族群眾之間的聯結更深、更廣、更暖。
如今,天山南北各景區景點,已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三交”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載體。新疆各地深入挖掘實踐中突出“融”導向的好做法好經驗,著力培育典型,推動旅游促“三交”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發布“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疆十大案例”,生動呈現了新疆通過旅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創新實踐與良好成效。2024年,自治區進一步推出涵蓋“1個創新發展案例、10個典型案例、15家示范景區、20個民俗文化旅游優選點”的旅游促“三交”示范名錄,選樹了一批叫得響、立得住的旅游促“三交”典型,再次掀起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熱潮。
歷史回聲深化“三交”內涵
庫車市龜茲魏晉古墓遺址博物館,依托2007年發現的庫車友誼路墓群而建,歷經4次發掘,清理墓葬近2000座,出土遺物2000余件,入選“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中15座晉十六國時期漢式磚室墓,展現著中華文化在新疆的深刻印記。該館利用古墓群原貌活化展示文化遺產,系統性揭示了中央政權對西域的有效管轄,展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脈絡,為強化“中華民族一家親”的認同感提供了堅實的歷史根基。
讓文物說話,讓歷史發聲。近年來,新疆牢牢抓住歷史文物活化利用,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考古實物、文化遺存,推進高昌、龜茲片區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新建新疆非遺館、西域都護府博物館等一批重點場館,不斷豐富反映各民族“三交”展陳藏品,並將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有機融入講解詞、導游詞,讓歷史文物成為講述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的“活教材”。
在龜茲魏晉古墓遺址博物館的講解詞中,“中央政權治理西域”的歷史邏輯貫穿始終。而今年5月開放的龜茲博物館,則以更宏大的視角,展現龜茲文化的千年脈絡。這座國內首家以龜茲文化為核心的綜合博物館,以“龜茲歷史文化基本陳列”為核心,搭配“龜茲佛教文化藝術”“龜茲故城”專題展廳,唐代石刻“華吉祥”佛與龜茲錦交相輝映,700件(套)文物串聯起從先秦到隋唐的歷史長河﹔博物館的互動屏前,游客指尖輕點,便可查閱“漢龜茲王絳賓迎娶解憂公主之女”的文獻與考古印証,觸摸到這段古老的聯姻背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印記。
行走在新疆各地的遺址、博物館之間,歷史文化余韻悠悠。高昌故城的斷壁殘垣訴說著中央政權對西域有效管轄的故事,吟唱著歲月深處的和融之聲﹔七個星佛寺遺址博物館,歷經1700年歲月沉澱,為新疆唯一地面寺院與石窟寺相擁的佛教遺存,閃耀著佛教東傳和中原文明西漸的光輝……每一件文物、每一座烽燧戍堡、每一幕數字化場景,都在新時代的陽光下,繼續書寫著各民族相知相親、互學互融的美好篇章。
是“詩和遠方”更是“連心橋”
山水相逢處,情誼更相親。天山南北,游人如織,滿眼皆是和美之景。博物館內,參觀者如流,在一件件文物上、一段段歷史中,重溫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景區之中,當地居民和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互動往來,增進了解,相互欣賞……
尉犁縣羅布人村寨景區,阿木東·艾木東每天穿著羅布麻紡織而成的對襟長袍,戴上羊毛氈制成的船形帽,表演絕活兒——古法烤魚。年近七旬的阿木東是第一批在羅布人村寨景區吃上“旅游飯”的村民,也是景區第一批用上智能手機的人,現在他的微信好友將近3000人,其中八成是疆外游客。因為旅游,游客們和阿木東相識,時常聯絡。
和田約特干故城景區內阿凡提小巴扎店的店長努爾曼·依明托合提到景區就業后,見識和交往能力日漸增長。剛來時普通話都說得有點磕磕巴巴的她,現在面對南來北往的游客,能應對自如,甚至能聽懂一些方言。店鋪中的日常商品、特色小吃和本地特產等,她都能介紹得清清楚楚。“我現在說話、做事都很有信心,不像以前那樣會害羞了。”努爾曼的話語中透著自信。
“我們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貫穿於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不斷拓展交往空間,豐富交流載體,深化交融格局,深入開展培訓和講解員大賽等,講好新疆故事,全面推進旅游促‘三交’再上新台階。”段玉明表示。(任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