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看新疆丨總覺得看不夠的新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9日 20 版)
我多次到新疆,但仍然常常想來新疆,總覺得看不夠。無論自然風光、歷史遺跡,還是現實風情,反復看,仔細品味,實在有一種大美難言之感。過去來,主要是看文化、看文明、看大自然的千萬年形塑,總歸一句,是看過去。而最近一次來,主要是看經濟建設成就,看產業發展,看口岸開放交流,可以說是看現在,當然,也在看未來。這是一種互補性的考察,讓我對博大的新疆,有了更加全面而立體的認知。
每每行走在新疆的大地上,都不由人不發幽古之思。每一處土地、山川、沙漠、草原、戈壁,包括豐富多樣的生物、民族、文化,都與遙遠的過去有著目視可見的牽連。每次來,自然而然都會想到古絲綢之路,繼而喚醒張騫、班超、玄奘這些已遠逝的靈魂。這裡曾經金戈鐵馬,也曾經駝鈴聲聲、商隊延綿不絕。人類族群無論從哪裡興起,為了生存,都會不斷擴大活動范圍。走動起來,流轉起來,交往起來,是最好的生存方式。文明是反復融合淬煉的結果,而古絲路文明在這方面給了人類以最深刻的啟示。大家為了生存覓食果腹,繼而為了更多財富遠走他鄉,信息、思想、宗教、藝術緊隨其后。歷史總有風沙,但人最終都會以自己的智慧讓文明一再顯現。人類隻有跨越到一個新階段之后,反復回望歷史,才看清了現實與未來的路徑。絲路這本教科書,教給我們的是人類最偉大的交流、包容與開放精神。
今天的世界,讓我們對歷史發展的螺旋式上升規律,有了置身其中的本質認識。人類每經歷一次大的技術進步,都會有一次格局重組。有些重組是顛覆性的。比如地理大發現與蒸汽機時代的到來,都對人類生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裝重構。也正是海上運力的成熟,讓古老的絲路延伸出了新的路線。這條人類的智慧之路,在今天又能發揮更切實際的通衢效應。這就是歷史演進的本質,長期主義是我們應對歷史不確定性的最佳良方。
一次次站在新疆這塊遼闊的土地上,面對山水林田湖草沙的豐富地理地貌,回望歷史,面對現實,我們應該思考的是一些更大更久遠的問題。人類的所有緊急應對,都帶有短期性。但嚴峻的現實,又不得不一次次要人們去應對短期遭遇的圍困。就像張騫出使西域,那也是當時的急需,需要聯合大月氏來共同抗擊匈奴,事情並未成功,卻起到了“鑿空西域”的功效。這讓一種現實短暫的壓強,釋放出了長期戰略突破效應。張騫之於漢朝的“鑿空”之功,本質上是應和了人類發展的重要調節閥——流動性。認同“流動”的行為,帶來相對長期的穩定。面對“中國開放的大門隻會越開越大”的新疆口岸的忙碌景象,以及具有“越開越大”象征意義的霍爾果斯“第六代國門”,還有其它雄偉口岸,總是讓人充滿自信、自豪與堅定。
從用石器狩獵,到用銅器烹煮,再到鐵器操戈、蒸汽牽引、電氣內燃、數字計算、人工智能,似乎變化越來越快,效率也越來越高,我們在歡欣鼓舞與焦慮不安中,目不暇接地應對著一波波一浪浪新技術的挑戰。當下,我們也在依靠自己的智慧去繼續“鑿空”屬於自己的“通衢大道”。幸喜我這一路看到的都是科技創新,哪怕是棉花這樣一個傳統產業,在新的技術探索中,也顯現出難以置信的新模式、新功能、新業態。石油化工,更是在“下游”與“下下游”的創新中,“變戲法”一般拉長了不可思議的產業鏈。創造性,是中華民族文明演進的不竭驅動力。
當然,我更喜歡看那一望無際的棉田、薰衣草園,還有千姿百態的香草甸,它們以蓬勃葳蕤的身姿,活色生香地裝點著遼闊的大地,也帶來了不菲的經濟效益。土地總是給我們以恆常而久遠的驚喜。那無處不有的西瓜、葡萄園,還有大名鼎鼎的庫爾勒香梨,生意盎然的綠植、常青藤,讓我們更加珍愛土地對人類賜予的確定性。這份確定性值得我們付出更加辛勤的耕耘與更加切實的定力。植物們以綠色與果實的恆久供給,確立了在這塊大地上“守護神”的角色定位。“新疆是個好地方”,這句歌詞唱起來有一種抑制不住的歡愉感。尤其是在庫車老城、喀什的汗巴扎、烏魯木齊的大巴扎、伊寧的六星街,與不同民族置身於相同的生命煙火中,極有鬆弛感地唱起歌、跳起舞,再啃著羊頭,嚼著烤肉,品著香馕,便更有一番喜不自勝的樂天滋味。新疆這座歷史人文與自然生態寶庫,多處已設有保護區,這是最有眼光的“長期主義”戰略。在歷史的長度上,我們應該有更加旨遠的深邃眼光。
一切的一切,都是靠人的走動流轉,才能形成氣候。文明的發展與人的行動,往往衍生出商業價值,最終存續下來的,便會轉化為文化價值,這些文化價值在絲路上遍地都是。同樣,一切文化價值也都包含著巨大的商業價值。人類命運與共,隻有彼此欣賞、交流、走動、合作起來,才是最好的生存方式。而新疆,就是一個特別適合你來我往、相攜而行的地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