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人才援疆 智囊團扎下“常青藤”

2025年07月06日11:11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援疆建疆,人才是關鍵。

手術室裡,援疆醫療專家與本地醫生並肩攻克疑難雜症﹔校園課堂,援疆教師將先進理念和知識傾囊相授﹔田間地頭,援疆科技特派員手把手傳授種植新技術……第九次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召開以來,19個援疆省市和中央單位把干部人才交流合作作為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批批援疆干部人才扎根天山南北,在教育、醫療、農業等重點領域深耕細作,播撒智慧的種子、培育成長的土壤,為新疆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智”能。

妙手仁心 跨越山海護安康

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人民醫院心臟外科病房,8歲男孩買買提江·吐爾遜(化名)正積極進行康復訓練。去年10月,得益於江蘇醫療援疆的標志性項目“潤心計劃”,他在克州成功接受了先天性心臟病手術,主刀醫生是來自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援疆專家胡偉偉。

“過去這類手術需要轉診至烏魯木齊,如今在克州就能完成。”江蘇省第十一批援疆醫療隊隊長、克州人民醫院院長季晶的話,道出了醫療援疆帶來的變化。

自2016年啟動以來,“潤心計劃”已成功實施76期,累計為1000多名患兒免費實施了手術。援疆醫療隊還組建了克州“9+1+4+N+N”援疆醫療聯盟,整合9家后方醫院牽手克州醫療機構,通過醫聯體合作、遠程培訓等方式,讓先進醫療技術和科學理念直達基層。

去年5月,廣東援疆醫生黃宇賢初到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血液內科有些發愁,設備不完善、檢測效率低、移植藥物缺乏,想要完成高難度的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困難重重。在廣東省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協調下,黃宇賢和援疆醫療專家肖非聯合本地醫護人員組建攻關小組,僅用兩個月就解決了干細胞採集設備不完善與移植用藥缺乏問題,后續成功構建了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平台,填補了當地醫療技術空白。

實施“廣東名醫進疆工程”,65位廣東知名專家在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設立專家工作室,75位資深專家赴喀什開展高難度手術帶教﹔“粵新光明行”“結石寶寶”等援疆項目提供精准服務……兩年來,廣東深化“組團式”醫療援疆,400多名廣東醫療人才持續填補南疆醫療技術空白,守護群眾健康。

在上海援克醫療專家的幫扶下,自治區人民醫院克拉瑪依醫院(市中心醫院)系統推進臨床中心標准化建設,醫院診療水平和手術能力快速提升﹔江西援疆醫生組建了“江西紅醫生”志願服務隊,在阿克陶縣開展大講堂及義診活動,受到群眾歡迎。

2023年以來,醫療人才“組團式”援疆工作扎實推進,受援地醫院綜合實力全面提升,基層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診療服務。這份跨越山海的守護,讓新疆各族群眾看病更有依靠、更踏實安穩。

精准發力 “小組團”釋放大能量

稻在水中長,蝦繞稻邊游。近日,在溫宿縣托乎拉鄉稻蝦綜合種養示范基地,來自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的援疆科技特派員董偉仁帶著當地農戶,投放了第一批澳洲淡水龍蝦蝦苗。“龍蝦9月上市時,還能收獲500公斤生態大米。”農戶們對豐收滿懷期待。

2023年9月,浙江援疆率先在全疆啟動“組團式”科技援疆試點,探索推行“一團一中心一特色鏈”模式,聚焦現代農業、能源化工、紡織服裝等重點產業科技幫扶需求,組建4個浙阿科技創新中心,精准選派48名援疆科技特派員,累計共建各類種植養殖試驗示范基地18個,開展科技服務項目50余項,帶動超250家企業受益,讓阿克蘇產業發展科技動能更強勁。

徐州援疆“經濟小組團”立足徐州(奎屯)科技產業園,梳理分析本地資源優勢,強化產業招引與資源優勢精准匹配,團隊通過搭建商會、展會等平台,先后考察對接企業近200家,簽約落地項目6個,為受援地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團隊雖然隻有5人,但大家干勁十足。”徐州援疆“經濟小組團”成員、奎屯—獨山子經濟技術開發區招商局副局長高成文話語中透著堅定,“下一步將結合開發區所需,盡援疆小組所能,為新疆發展貢獻力量。”

借腦借智,用好人才“朋友圈”。吐魯番依托湖南援疆資源,柔性引進干旱經濟林、農產品深加工、園區規劃建設、文藝創作等“小組團”,以專業智慧激活發展動能。

兩年來,各援疆省市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充分發揮援疆干部人才技能優勢和本省市資源優勢,不斷拓展“組團式”援疆領域,從醫療、教育延伸到農業、科技、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園區管理等領域,各類“小組團”活躍在天山南北,推動受援地造血能力和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深化交流 留下帶不走的隊伍

授人以漁,方能致遠。兩年來,各援疆省市創新“造血”機制,支持受援地“走出去”“引進來”,精准開展人才培養,助力打造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本地人才隊伍,為新疆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6月29日,為期9天的“絲路同源·智惠閩昌”昌吉回族自治州國土空間規劃與測繪地理信息化建設專題培訓班在廈門落下帷幕,35名昌吉州自然資源系統工作者收獲滿滿。“以前做鄉村規劃總在‘理論’和‘落地’間犯難,現場教學的鄉村振興案例和昌吉鄉村發展很適配,回去就能把地理信息數據用起來。”昌吉州國土資源規劃研究院副院長樊文凱感慨道。

作為“絲路同源·智惠閩昌”智力援疆品牌的打造者,福建援疆工作隊借助本省優質培訓資源,僅2024年就為昌吉州各族干部舉辦89期培訓班。持續加大雙向交流、兩地培訓、跟崗挂職鍛煉力度,深入實施“五個一百”人才培養工程,每年從教育、醫療衛生、農業農村、文藝旅游、人力資源5個領域各選拔100名以上優秀人才到疆外開展培訓學習,讓更多干部在交流學習中找到破解難題的“金鑰匙”。

吉林省聚焦阿勒泰地區所需,兩年來培訓干部人才超2500人次,選派年輕干部、基層干部、村“兩委”班子成員赴吉林跟崗學習,在冰雪經濟、基層治理等領域取經,讓“走出去”的經歷轉化為“干得好”的能力。

在“傳幫帶”中,援疆人才的“火種”作用愈發凸顯。

天津市眼科醫院醫生張惟援疆期間,指導當地眼科醫生學會操作尖端手術“利器”,完成復雜的眼科四級手術﹔江西援疆教師通過“青藍工程”與阿克陶縣青年教師結對,“紅杜鵑”志願服務惠及3萬余名師生﹔浙江省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聯合受援地啟動“我愛浙疆·基層文化員”定向培養項目,首批27名基層文化員赴浙學成之后,將充實進當地基層文化隊伍,成為一支文化人才“生力軍”……

援疆干部人才通過“傳幫帶”播撒火種,既培育出扎根本土、能挑大梁的“常青藤”式人才,更讓智力支援的長效機制深深扎根。這支“帶不走的隊伍”,正成為建設美麗新疆的中堅力量,以實干擔當書寫新的篇章。(張艷芳)

(責編:李欣洋、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