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瓦普配漢錦 若羌小伙混搭有絕活

一場演出,一生摯愛。新疆若羌縣樓蘭藝術團演員阿力木江·庫爾班與川劇變臉邂逅,始於一場驚艷的演出,並成為他的追求。
7月2日,在若羌縣政務服務中心阿力木江川劇變臉工作室,他帶著3位少年練習步法。伴著熱瓦普的旋律,揚手間他的臉譜從靛藍轉為緋紅,斗篷上醒目的漢代織錦紋樣在燈光下閃耀。這個曾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舞動的新疆青年,不斷創新演繹變臉技藝並傾心傳承,用滿腔熱忱讓這門藝術在邊疆大地綻放光彩。
2022年深秋,邢台市豫劇團在若羌縣文化廣場演出,紅色幕布拉開時,阿力木江正蹲在觀眾席后排。當表演者王波轉身間臉譜由紅變黑,阿力木江聽見自己的心跳蓋過了鑼鼓聲。“電視裡的臉譜是平面的,現場看像有魔力一般,變換的臉譜像刻在我心上。”演出結束,這位學了10余年新疆舞的小伙子攥著汗濕的節目單追到后台,“老師,我想跟您學變臉!”王波被他的真誠打動,留下聯系方式說:“我教你。”
次年6月,阿力木江隨若羌縣樓蘭藝術團赴邢台市交流演出,終於如願跟隨王波學習變臉。第一次戴上沉重的臉譜時,他幾乎窒息﹔練習吐火時,煤油的氣味讓他嘔吐不止。最困難時,他連續5天毫無進展,差點放棄。“記得那天我蹲在排練廳門口發呆,老師走過來什麼也沒說,只是遞給我一瓶冰鎮汽水。”阿力木江笑著說,“喝完汽水,他帶我去吃了頓火鍋,告訴我,藝術就像這火鍋,要熬得住才能出味。”在老師“潤物細無聲”指導下,阿力木江逐漸掌握變臉的奧秘。一個月后,當他首次完整呈現“回臉”絕技時,連老師也忍不住豎起大拇指。半年后他學成歸來,在若羌紅棗節上表演吐火,躥起的火苗讓台下觀眾捂嘴驚呼,這成為他手機中最珍貴的視頻,“這是我第一次向大家展示變臉技巧,台上雖然緊張,但聽到大家的掌聲,越演越有勁。”
阿力木江深知,要讓變臉在新疆生根發芽,必須融入本地文化特色。他大膽創新,將新疆舞蹈的靈動、悠揚的民樂與川劇變臉相結合,與同事們編排出一系列融合多種文化元素的變臉節目。一次漫步樓蘭博物館時,他靈感迸發:“漢代織錦上的精美文字與圖案蘊含著深遠意義,何不把它們印在表演斗篷上,讓更多人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於是,融入漢代織錦圖案的斗篷,讓他的表演更具古韻。
阿力木江常年活躍在校園、社區基層,足跡遍及烏魯木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等地,還開設社交賬號“@變臉阿木”,定期分享演出花絮和練習視頻,既展示精湛技藝,也記錄下刻苦訓練的日常。
2025年初,若羌縣與青海省茫崖市開展文藝交流,阿力木江的變臉表演在茫崖市引起熱烈反響。隨后,茫崖市文旅局選派演員連素寧和旦正多杰向他學習。“有時下班時間到了,我們動作還沒學會,阿力木江老師就陪著我們練習。”旦正多杰回憶,“老師總是不厭其煩地示范每一個動作,哪怕是最基礎的招式也要反復打磨。”這種亦師亦友的方式,讓學員們在一個月內便掌握了變臉技藝。
近年來,在若羌縣政府支持下,阿力木江的傳承之路越走越寬。當地為他配備專業服裝道具並設立工作室,吸引了眾多學員。最讓他自豪的是3名小徒弟,“剛開始連扇子都拿不穩,現在都能獨立演出了。”說起孩子們,這個硬漢眼中閃著溫柔的光。
若羌縣第一小學學生宋欣蒙經過近一年苦練,已能嫻熟變換5張臉譜。“今年8月,我們3個小伙伴要參加第29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全國總決賽。”宋欣蒙興奮地說,“這幾個月,我們一定要跟著師傅加倍練習,爭取在舞台上展現出最好的狀態。”
“藝術沒有界限,我想讓更多人看到,傳統文化可以充滿活力。”阿力木江計劃今年8月再次前往河北邢台,向老師學習更精妙的“幻影三變”技藝。(宋海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