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蒜球儀撬動產業升級路

在新疆吉木薩爾縣大蒜文化科普館裡,有一件鎮館之寶——蒜球儀。它見証了吉木薩爾大蒜走向國際市場的傳奇歷程。
蒜球儀由一塊木板制作而成,木板上按照不同尺寸挖出3個圓孔,使用時將蒜頭放置在圓孔上,以此來測量蒜頭直徑。
蒜球儀的刻度停在6厘米的位置,這個數字便是上世紀80年代吉木薩爾大蒜的“國際通行証”。
吉木薩爾縣是新疆白皮大蒜主產地,吉木薩爾白皮大蒜也叫新疆白皮大蒜。
“吉木薩爾縣氣候獨特,南部山區5個鄉鎮地處天山北坡山前逆溫帶,氣候涼爽,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宜大蒜鱗莖膨大生長和多種微量元素積累。”吉木薩爾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季強說。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吉木薩爾縣便開始大規模種植白皮大蒜,與當時的上海嘉定蒜、江蘇太倉蒜、山東蒼山蒜並稱為“中國四大名蒜”,深受消費者喜愛。
1977年,吉木薩爾白皮大蒜首次走出國門,進入國際市場,先后遠銷東南亞及歐美市場,出口量一直居全疆之首。
吉木薩爾白皮大蒜以“白皮綠嘴、單頭重超50克”的品相聞名。而這把由當時的吉木薩爾縣外貿局特制的測量工具,正是計劃經濟時代外貿標准化的縮影。
“那時候交蒜要過三關:先卡蒜球儀測量大蒜直徑,再上秤稱大蒜單頭重,最后撕開蒜皮看綠嘴齊不齊。”已種了40多年大蒜的吉木薩爾縣新地鄉河壩沿村村民張懷清,至今仍記得當年收蒜時的場景。
張懷清說,當時有國外客商來驗貨,看到用這把“土量尺”驗收的大蒜,個頭、重量和品相都優於訂貨標准,禁不住豎起大拇指。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蒜球儀丈量的不僅是蒜頭的尺寸,更丈量著土地上的希望。
1983年吉木薩爾縣大蒜總產量達到1.36萬噸,其中外貿出口6391噸,收入470.2萬元。在當時來說,這可是一筆巨款。
今年61歲的羅正東,至今記得1980年秋天,家人們點著煤油燈在炕頭數錢的場景。種蒜得來960元現金,讓這戶農家第一次嘗到種大蒜的紅利。從那時開始,羅正東便與大蒜結下不解之緣。
“這把蒜球儀教會我們,好品質才是硬道理。”6月12日,羅正東蹲身輕拂試驗田的土壤,指尖劃過插著大蒜種質資源標識牌的蒜壟,這裡種著來自河南杞縣、山東臨沂,以及阿克蘇、喀什等地的種蒜。
從嘗試種蒜,到2009年領辦吉木薩爾縣新地鄉正東大蒜種植專業合作社,再到如今經營數百畝優質大蒜種植基地,羅正東一步步成為吉木薩爾縣大蒜種植領域的“土專家”。他常常給合作社社員講當年蒜球儀的故事,讓大家樹立起“品質為王”的理念。
在數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大蒜一直是吉木薩爾縣的特色種植產業。2001年,吉木薩爾縣大蒜通過自治區無公害農產品認証﹔2004年,吉木薩爾縣被原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白皮大蒜之鄉”﹔2016年,吉木薩爾白皮大蒜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定﹔2020年,吉木薩爾縣被認定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大蒜)標准化生產基地。目前,吉木薩爾縣優質白皮大蒜種植面積穩定在3000余畝,產品暢銷國內外。
一個特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與時俱進。
近年來,吉木薩爾縣相繼出台了大蒜產業發展規劃及相關促進措施,著力從改良更新大蒜品種、推廣機械化種植、強化品牌建設、推進精深加工等方面,促進大蒜產業向優質化、標准化、集約化、信息化方向發展。特別是在大蒜質量控制上,當地這些年下足了功夫,力求實現大蒜產品“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追蹤、信息可查詢、責任可追究”。
“我們希望通過一系列舉措,把吉木薩爾縣建成全國大蒜種業領頭羊、全國大蒜種業高地和全國大蒜繁育區域創新中心,不斷提升吉木薩爾白皮大蒜產品的市場知名度、美譽度,推動小蒜頭做成大產業,撥響群眾增收致富的‘金蒜盤’。”季強說。
如今,蒜球儀已被現代化的測量設備取代,但吉木薩爾白皮大蒜這一特色產業依然在成長,並且在時代浪潮中不斷實現提檔升級。
當年靠著一把蒜球儀丈量的“土貨”,如今正通過“雲端貨倉”,駛向更廣闊的市場。(蓋有軍 楊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