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入選“國家級”:新疆這些鄉鎮強在哪

2025年06月27日09:51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6月22日,阿圖什市上阿圖什鎮一位無花果種植戶在查看無花果長勢。高萌攝

今年3月,農業農村部公布2025年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立項名單,新疆獲批新建7個農業產業強鎮。分別是:以玉米加工業為主導產業的伊寧市巴彥岱鎮、以駱駝養殖業為主的阜康市三工河哈薩克族鄉、以辣椒生產加工為主的博湖縣本布圖鎮、以無花果種植加工為主的阿圖什市上阿圖什鎮、以蔬菜生產加工為主的特克斯縣呼吉爾特蒙古族鄉、以紅棗生產加工為主的麥蓋提縣央塔克鄉、以肉蓯蓉生產加工為主的吐魯番市高昌區恰特喀勒鄉。

鄉鎮上聯城市、下接鄉村,是聚焦農業主導產業、撬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支點和中堅力量。這7個鄉鎮緣何入選?

突出特色,壯大主導產業

縱觀這7個鄉鎮,不難發現,它們至少有一個叫得響的特色產業,產業鏈條完整,經營主體活躍,農民增收成效顯著。

“今年已經收了400噸左右的肉蓯蓉,加工的肉蓯蓉干品將銷往安徽、廣西等地。”6月22日,吐魯番市高昌區恰特喀勒鄉肉蓯蓉種植戶艾沙江·阿布力米提說。

近年來,恰特喀勒鄉充分利用荒漠鹽鹼地,重點發展肉蓯蓉種植業,鼓勵村民成立肉蓯蓉初加工廠、農民專業合作社,抓好肉蓯蓉的生產加工,肉蓯蓉成了鄉裡的支柱產業。艾沙江跟幾個村民合作成立了3個肉蓯蓉加工廠,用新型電控恆溫烘干房替代了原來的簡易烘干房,極大地提高了肉蓯蓉干品的品質。

“種植肉蓯蓉帶來的增收作用很明顯。”恰特喀勒鄉黨委干部說,依靠肉蓯蓉種植加工業,全鄉農民人均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生活越來越好。

特色產業是產業強鎮最大的亮點。

2018年以來,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啟動農業產業強鎮建設項目。新疆充分借助國家政策支持紅利,以發展特色產業、推動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發展的思路推進農業產業強鎮建設。截至2024年底,全疆培育了一批以小麥、水稻、棉花、蘋果、核桃等為主導產業的農業產業強鎮,累計建設農業產業強鎮48個,培育產值超10億元的鎮6個、產值超億元的村12個,有力促進產鎮、產村融合發展。

提質增效,延伸產業鏈條

盛夏時節,麥蓋提縣央塔克鄉的紅棗在陽光下長勢旺盛。

央塔克鄉是麥蓋提紅棗核心產區。為了實現紅棗產業提質增效目標,麥蓋提縣在央塔克鄉建立紅棗科研驛站,研發新技術、試驗新品種,制定紅棗種植、管理、加工、銷售全產業鏈標准化生產規程和技術體系,並改良嫁接棗園1萬畝,建設產業示范園3000畝,不斷提高紅棗產量和品質。同時,央塔克鄉採取多種措施助力紅棗加工企業發展,擴大精深加工規模,不斷提升紅棗附加值。

“建設農業產業強鎮,首要是提升主導產業的效益。”新疆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岩說,在產業強鎮建設中,要特別注重完善產業鏈、加強科技創新,不斷推動農業產業升級和發展,持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這樣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走進阿圖什市上阿圖什鎮,新疆海德坤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投資興建的阿圖什市無花果三產融合科技創新園一派繁忙景象。

2023年,上阿圖什鎮引進新疆海德坤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並聘請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特色林果產業提質增效創新團隊為技術總指導,大力推行設施農業無花果種植和大田無花果種植。

“我們以阿圖什市無花果三產融合科技創新園項目為平台,通過一產的設施種植、二產的工廠深加工、三產的農文旅融合,來延長無花果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新疆海德坤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省業說。

聯農帶農,完善聯結機制

“今年的農業產業強鎮建設項目更加注重夯實產業基礎與帶農增收,要建立完善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廣大小農戶從事農業產業發展。”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鄉村產業發展處處長張虎介紹,按照要求,每個產業強鎮要培育一批產業強村,推動產業鏈分工向村組延伸下沉,建立龍頭企業引領、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分工協作、廣大小農戶廣泛參與的發展模式。

“我們的駱駝產業發展模式核心是‘合作社+農牧民+產業’,通過合作社聯結小農戶實現標准化生產,引入龍頭企業解決加工和市場問題,延伸產業鏈條,有效破解農牧民‘養得好’卻‘賣不好’的難題,實現惠民惠企。”6月23日,阜康市三工河哈薩克族鄉副鄉長葉熱納爾·巴代西表示,“下一步,我們將以產業強鎮建設為契機,著力構建‘一基地五中心’產業矩陣,推動駱駝存欄量在2025年底突破1.7萬峰,駝奶銷售額達6.5億元,讓駱駝產業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我種的是大棚西紅柿。以前都是各干各的,沒有技術,不懂管理,一座棚的商品果率隻有30%,根本賣不出好價錢。”6月23日,特克斯縣呼吉爾特蒙古族鄉農民賀華說,如今,鄉裡招商入駐的特克斯縣易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帶領大家加入合作社,由有經驗的團隊帶著干,明確了方向,西紅柿商品果率達到90%以上,農民收入比以前翻了幾番。

呼吉爾特蒙古族鄉的主導產業是蔬菜生產加工。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該鄉實現了種植標准、種子、技術服務、品牌、銷售的五統一。企業下訂單,農戶隻需“接單”種植,這樣的種植模式不僅省心省力,更讓農民吃上了“定心丸”。(魏永貴)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