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以書為媒,向世界講好中國新疆故事

2025年06月27日09:49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當我還是一個小姑娘的時候,就非常喜歡看文學書籍,腦海裡經常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漢學家、意大利米蘭比可卡大學教授傅雪蓮回憶自己與中國文化的結緣經歷時說,“看著世界地圖,我有了一個想法,如果我去一個離家鄉非常遠的地方,會不會給那些問題找到合適的答案。那時候,我覺得中國很遠而且很大,作為東方的文明古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對我很有吸引力,所以我決定開始學習漢語。”

而土耳其漢學家、翻譯家吉來對中國文化的喜愛,源於小時候看過的中國經典童話故事《神筆馬良》,“這個故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所以長大后,我報考了土耳其最早開設漢學系的安卡拉大學。”

在由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世界漢學家看中國·新疆行”活動中,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的作家、翻譯家、出版家們分享了自己最初與中國文化結緣的經歷。雖然他們的故事各不相同,但在赴喀什、伊犁等地參觀訪問中,漢學家們目睹了真實、立體、鮮活的中國新疆,共同感受到了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並表示要成為中國新疆故事的講述者、傳播者。

6月24日,“世界漢學家看中國·新疆行”參訪團一行開啟了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參觀訪問之旅。他們深入了解了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特色種植產業發展、文旅產業、生態環境保護等現狀。在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錫伯古城,漢學家們體驗了錫伯族射箭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作為當地群眾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錫伯族射箭好手曾代表新疆參加各類比賽,斬獲眾多金牌。“中國政府對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政策性保護和經濟投入力度之大,讓我十分贊嘆。”致力於向俄羅斯讀者介紹中國文化和文學作品的俄羅斯漢學家、聖彼得堡國立經濟大學中國與亞太地區研究中心科學主管穆鳳玲感慨道。

在霍城縣漫心忘憂谷景區,大片的薰衣草花田宛如紫色的海洋,香氣迷人。當地大力發展薰衣草產業,通過種植薰衣草,農民獲得了可觀收入,不僅帶動了旅游經濟,還促進了生態保護,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在這裡,來自世界各地的漢學家們開啟了“買買買”模式,將薰衣草制成的精油、化妝品、文創等各類產品作為禮物帶回自己的國家。

在參觀訪問中,漢學家們相互之間除了交流各自的參觀感受,也“三句話不離本行”,討論如何以出版物和文化產品為媒介,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中國文化在海外的熱度,從吉來的話語中可見一斑。吉來一直致力於向土耳其介紹中國,翻譯出版了《論語》《庄子》等多部中文著作,廣受好評。他翻譯出版的《孫子兵法》是首個從漢語直接翻譯成土耳其語的譯本。“《孫子兵法》已經加印了28次,《論語》6次,《庄子》也加印了3次,中國的經典書籍在土耳其的傳播效果很好。”他介紹道,“我目前也在著手翻譯關於中國新疆的優秀文學作品,比如王蒙先生的《在伊犁》。”

21歲時第一次到中國,傅雪蓮就被中國人民的熱情所感染。“我每次說‘你好’,總有很多陌生人微笑著回應我。”曾翻譯過《兄弟》《第七天》《文城》《三重門》等中國當代作品的傅雪蓮表示,“我一直認為民心是相通的,而書籍就是溝通不同文化的橋梁,比如我翻譯的作家余華的作品就很受意大利讀者的歡迎,能讓人們進一步了解中國和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經過參觀調研,傅雪蓮計劃對新疆作家與作品展開進一步研究。“我想翻譯新疆作家作品,特別是女作家的作品,把它們介紹給意大利的廣大讀者。”她說。

近年來,新疆出版物“走出去”成效顯著。2024年,全區出版物版權輸出總數達15種。曾就讀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多年來從事漢語教學和中國文化研究工作的伊朗作家、翻譯家孟娜,正在翻譯作家王蒙的新疆題材長篇小說《這邊風景》。“以前伊朗翻譯的中國作品大多是從其他語言轉譯成波斯語,但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伊朗人開始學習漢語,直接從漢語翻譯成波斯語的作品也越來越多。”孟娜說,“這次有機會來到新疆伊犁,親身感受著名作家王蒙熱愛的這片土地,讓我對他的作品有了更多共鳴。我希望能翻譯更多反映新疆的優秀作家的作品,讓大家了解新疆,了解中國文化。”(瑪依古麗·艾依提哈孜)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