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一次始於地緣相近的“握手”

2025年06月21日09:39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在都拉塔口岸,滿載貨物的車輛有序通關(6月19日無人機攝)。 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蔡增樂攝

當百年口岸霍爾果斯與僅有19年通關歷史的都拉塔口岸牽手,會擦出什麼火花?

6月19日,“邊關萬裡行——自治區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體採訪活動”成員走進都拉塔口岸。出入境查驗通道上,貨運卡車有序排隊,都拉塔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的民警們忙碌地檢查並引導出入境貨車。

“以前沒這麼忙。”27歲的都拉塔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民警李景陽擦了把汗說,2023年以前,沒有多少活,“那時每天每個人檢查了多少輛車還能數過來,現在根本數不過來。”

去年,都拉塔口岸外貿進出口總額達416.5億元﹔貨物進出口量67萬噸﹔累計出入境車輛5.7萬余輛次,同比增長40.1%,單日通關車輛最高達573輛。

這組數字背后,是“霍都一體化”帶來的蝴蝶效應。

“霍都一體化”,即給相距不到百公裡的霍爾果斯和都拉塔“搭合作橋”。霍爾果斯經驗豐富,24小時通關﹔都拉塔場地寬敞,適合運大件。車能在兩個口岸互通跑,貨能分流運,產業各做擅長,攜手做大外貿生意。

2023年6月,《霍爾果斯口岸—都拉塔口岸一體化運行管理方案(試行)》批准運行。

對於兩個口岸牽手后的變化,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都拉塔口岸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翁友玲深有感觸,1999年,她剛到這裡時,都拉塔口岸是一片戈壁,連一棵樹都沒有。2023年以前,即便口岸已通關多年,周邊也隻有4家商店、5家餐廳、2家旅館,其中一家旅館還是她開的,“公司蓋的50間門面房,每間年租金2000元到5000元不等,但無人問津。”

如今,空蕩蕩的門面房已被各種餐館、超市租用。“每間租金漲到1.8萬元一年,仍被搶租一空。現在口岸周邊的餐館、超市、物流企業遍地開花,跟以前完全不一樣。”翁友玲說。

這場變革的核心,在於打破兩個口岸各自為戰的局面。相距不足百公裡的霍爾果斯與都拉塔,曾長期面臨“虹吸效應”——霍爾果斯虹吸全疆資源,都拉塔因功能重疊陷入發展瓶頸。一體化機制實施后,霍爾果斯口岸憑借成熟基建承載常規貿易,都拉塔口岸則聚焦危化品運輸、大件設備運輸、跨境電商新場景三大特色賽道謀發展。

這種差異化定位,讓都拉塔口岸2024年承接霍爾果斯方向出入境車輛佔都拉塔口岸總出入境車輛的30%,既避免了同質化競爭,又打造出年貿易額超400億元的新增長極。

都拉塔口岸管委會口岸管理局局長張哲介紹,霍爾果斯人口密集,面臨倉儲安全壓力時,都拉塔憑借周邊低人口密度優勢,成為危化品和風電設備等大型貨物的出境主通道。霍爾果斯傳統貿易模式趨於飽和,都拉塔的邊民互市貿易平台和跨境電商產業園,為區域經濟注入新活力。

去年,都拉塔投入援疆資金5572萬元建設“123+N”智慧口岸體系,將通關環節從12項精簡為4項。H986智能查驗設備讓單車查驗時間從15分鐘壓縮至5分鐘,8通道智能查驗系統使單日通關車輛峰值達573輛。兩口岸還建立應急協同機制,霍爾果斯遭遇突發狀況時,都拉塔可立即承接30%以上的貨運分流,形成區域抗風險共同體。

企業物流成本降低35%,綜合通關效率提升40%,這背后不僅是通關效率提升,更是管理邏輯的重構。都拉塔無行政區劃掣肘,所有部門圍繞通關服務,企業注冊、項目對接可“一站式”辦理,這種扁平化管理優勢,讓“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小事快辦”成為常態,普通事項一日辦結常態化。

從“單打獨斗”到“協同共贏”,“霍都一體化”揭示出,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口岸發展不再是簡單的地理疊加,而是通過流程再造、產業協同和治理創新,催生出“1+1>2”的聯動效益。

當霍爾果斯的“高大上”遇上都拉塔的“小而精”,這場協同試驗,無疑會擦出更多火花。(熱依達)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