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對話:一場科技與產業的雙向奔赴

中國產學研陸生藻資源農業利用聯合實驗室啟動、西北絲路科創聯盟簽約、哈爾濱工業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烏魯木齊分中心揭牌、千校萬企200項產學研創新成果發布並與新疆對接……
6月14日,由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主辦的“天山對話:推動新疆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活動在烏魯木齊舉行。此次活動旨在搭建政產學研創新合作平台,匯聚全國科技、產業與人才資源,推動科技與產業實現雙向奔赴。當天,國內眾多科技創新領域專家齊聚一堂,闡述產學研合作領域的前沿思想,為新疆搶抓機遇、實現高質量發展出謀劃策。
深化產學研融合
圍繞“產學研深度融合助力新疆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白春禮作題為《前沿科技與未來產業》的主旨報告。
白春禮說,未來產業植根於前沿科技的發展與突破,要構建面向未來產業的產學研發展體系,探索搭建合作平台,推動研究機構、高校、龍頭企業合作,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形成發展未來產業的合力。同時,要高度重視人工智能與產業的深度融合。
中國科學院院士、柔性電子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黃維是中國柔性電子學領軍人物。他說,柔性電子技術作為典型的底層技術,是未來科技創新顛覆性技術、前沿技術發展的基石、核心和關鍵。
柔性電子技術是一種將有機或無機材料電子器件集成在柔性基板上的新興電子技術,具有可彎曲、可折疊、可拉伸等特性,廣泛應用於智能穿戴、醫療、能源等領域。黃維建議,新疆可再生能源豐富,可加大柔性電子技術在綠色能源方面的研發,打造全透明光伏發電玻璃。
奇安信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網絡安全領軍企業。該公司董事長齊向東表示,產學研深度融合是實現創新要素高效流動、培養復合型人才隊伍的必由之路。新疆應加快將高校、科研院所的理論研究與企業的實踐需求、產業發展導向緊密結合起來,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高水平人才。
推動全鏈條創新
當天,由烏魯木齊、西安、蘭州、銀川、西寧五市高新區共同打造的西北絲路科創聯盟舉行簽約儀式。作為西北五省區國家高新區創新協同發展的關鍵紐帶,聯盟旨在系統整合五省區科教資源,打通“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產業落地”全鏈條創新路徑,增強科技輻射效能與產業競爭力。
烏魯木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市區)管委會副主任、副區長丁強表示,烏魯木齊高新區(新市區)將通過深化與其他省區高新區合作,推動創新要素跨區域流動與高效配置,實現從“單點突破”邁向“組團創新”,加快園區發展步伐。
此次活動中,哈爾濱工業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烏魯木齊分中心揭牌。烏魯木齊高新區(新市區)科技局黨組書記李小敏說,烏魯木齊高新區(新市區)重點發展新材料、生物醫藥、信息技術等產業,與哈工大在航天、機器人、人工智能等領域技術優勢高度契合。
此前,哈工大與烏魯木齊高新區(新市區)科研機構和企業已有合作基礎,分中心落地后將進一步深化產學研協同,助力開展聯合攻關、人才定向培養,增強烏魯木齊高新區(新市區)在全國科創體系中的知名度,吸引更多優質項目落地,帶動更多領域協同創新。
當天下午,由中國機械工業教育協會主辦的人工智能+機械工業教育創新發展交流會暨東西部高校協作對接交流活動中,鵬城實驗室大模型創新應用中心與烏魯木齊職業大學、江蘇匯博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達成產教科融合發展合作框架意向。
“此次達成合作意向,將推動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在具身智能技術創新研究與人才培養方面實現突破。”烏魯木齊職業大學黨委書記唐曉冰說。
在人工智能、智能裝備等領域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方面,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將圍繞自治區“十大產業集群”建設,持續加強同科研院所、生產企業的務實合作,積極為新疆經濟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項目對接更精准
活動當天,新疆創新發展產學研項目舉行啟動發布儀式。其中,中國產學研陸生藻資源農業利用聯合實驗室正式啟動。這家實驗室是由新疆金正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西安理工大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等5家單位共同創建,將致力於陸生藻在防沙治沙、土壤改良、生物肥料等領域的產業化應用,打造綠色農業創新引擎。
金正實業集團旗下的新疆金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科研團隊已開展10余年陸生藻研究。目前,已選定且末縣、昆玉市、麥蓋提縣開展試驗,實現生態修復,有效遏制沙漠擴張,項目將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
此次活動中,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還發布了200項產學研創新成果供新疆對接。這些成果涵蓋能源資源開發、農業現代化、數字經濟等新疆重點產業領域。按照“可轉化、能落地、見實效”的要求,成果均經過嚴格篩選,可精准對接新疆產業上下游鏈條,破解關鍵核心技術瓶頸,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
“推動新疆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更是一項長期任務。”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會長王建華表示,將深入調研新疆產業技術需求,組織更精准的靶向對接活動,推動更多高水平科技成果在疆轉化。立足新疆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未來,天山對話活動將推動更多創新要素向新疆匯集,攜手繪就新疆高質量發展的壯美圖景。(托亞 於江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