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著沙漠看新疆丨2000萬元及時雨潤澤“老兵”沙產業

在新疆且末縣防風治沙基地,紅柳、梭梭、沙拐棗傲立於沙漠,阻擋著沙漠移動的腳步(6月13日攝)。 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約提克爾·尼加提攝
6月13日下午,在新疆且末縣老兵治沙基地展示大廳,老兵治沙隊負責人田來群喜笑顏開地向記者展示一塊授信2000萬元的紅色牌匾。在金融政策支持下,今年春季,老兵治沙隊獲得首筆500萬元貸款,順利完成750畝文冠果的種植目標。
“有了貸款支持,我們開展防沙治沙的信心更足了。”田來群開心地說。
且末縣三面環沙,沙化土地佔全縣面積的三分之二。為阻擋沙漠侵襲綠洲,1998年且末縣啟動河東防沙治沙生態工程,全縣干部群眾持續二十多年與風沙拼搏,在車爾臣河以東的沙漠區域建成一條東西寬1—7公裡不等、南北長23公裡的生態長廊,有效阻止了沙漠對綠洲的侵襲。
2018年,受到且末縣各族群眾防沙治沙精神感召,田來群、田野、李科、張宏等8名退伍老兵成立老兵治沙隊,在且末縣河東生態治沙基地發展沙產業,探索既保護生態環境,又產生經濟效益的治沙模式。
7年來,老兵治沙隊籌集資金2400余萬元,種植梭梭、胡楊等11種沙生植物1.1萬余畝,接種肉蓯蓉8300余畝,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互利共贏。不僅創造了沙海變綠洲的奇跡,還改善了縣城周圍自然環境。
老兵治沙隊奮戰沙海的故事,感動了全國人民,激勵了更多企業參與防沙治沙。今年1月28日,老兵治沙隊隊長田野受邀登上春晚舞台,與全國林草基層工作者代表一同深情演唱《我的家》。
“防沙治沙投入大、周期長、利潤薄。發展過程中,我們面臨最大困難就是資金短缺。”田來群說,為了擴大治沙規模,隊員們拿出退伍費、賣掉房子、以個人名義貸款,一點點發展種植,才有了現在的規模。但治沙土地因為沒有產權証,無法抵押貸款,制約了老兵治沙隊長遠發展。
為調動全社會參與防沙治沙的積極性,2024年,新疆出台支持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九條措施,破解企業治沙面臨的各種“卡脖子”問題,明確利用沙化國有土地從事治沙活動,可以享有不超過70年的土地使用權,金融機構對防沙治沙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可以辦理抵押貸款。
且末縣積極推動各項政策落地,2024年6月24日向老兵治沙隊頒發了防沙治沙項目林權類不動產權証書,同時協調金融機構,落實抵押貸款政策。
“我們多次前往老兵治沙基地開展調查評估,今年初為老兵治沙隊辦理了授信2000萬元貸款,保障春季植樹造林的及時開展。”且末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貸款部負責人薛俊俊說。
今年4月,老兵治沙隊將第一筆500萬元貸款投入文冠果種植,今年計劃貸款1000萬元,完成文冠果種植2000畝。“這2000萬元貸款將推動老兵治沙隊從梭梭接種肉蓯蓉向文冠果種植轉型,進一步實現沙產業多元化發展。”田來群說。
在文冠果育苗地裡,老兵治沙隊隊員周小珂向記者介紹文冠果育苗過程,一株株幼苗整齊排列,嫩綠的枝葉在微風中搖曳,孕育希望。明年,這些幼苗可以長到70厘米高,將被移栽到沙漠中,接受風沙的挑戰。
“文冠果是一種優質的木本油料作物,具有很好的經濟和生態價值,是防沙治沙的理想樹種。”周小珂說,今年老兵治沙隊提出轉型發展,全力種好文冠果,力爭通過幾年建設,打造成新疆最大的文冠果種植基地。
記者在今年栽種的750畝文冠果基地看到,曾經的黃色沙地已被綠色覆蓋,每兩行文冠果樹苗中間種植了小麥,用以壓沙護苗,提高文冠果樹苗成活率,小麥與文冠果樹苗相得益彰,形成片片綠海。
“且末縣有14家企業在河東治沙基地參與治沙,治沙面積8萬多畝。我們將持續做好政策宣傳,為社會力量參與防沙治沙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吸引和帶動更多企業投身防沙治沙事業。”且末縣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副局長王紅偉說。(曹華)
記者手記
看平凡治沙人種下的“春天”
6月13日,“環著沙漠看新疆”全媒體報道團隊走進曾被稱為“沙漠孤島”的且末縣,望見一片片綠色蔓延擴展,一座座沙丘俯首止步,我們被深深震撼到了。
且末縣三面環沙,車爾臣河東岸的流動沙漠與縣城僅一河之隔,距縣城中心不足2公裡。“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大風埋村屯,小風石頭滾。”曾是這裡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
20世紀90年代初期,生活在這裡的各族群眾堅持不懈與風沙作斗爭,用自己的雙手改變著家鄉的面貌。
庫爾班·肉孜,且末縣防風治沙工作站職工,2023年11月被授予“全國防沙治沙標兵”稱號,是扎根沙海27年的治沙人。1998年,20歲的庫爾班從哈密煤礦技工學校畢業后回到家鄉,入職剛剛成立的且末縣防風治沙工作站。每天穿梭在大大小小的沙丘間,從修路、架橋,到割蘆葦草、種草方格,再到種胡楊、紅柳、梭梭等植被,一干就是27年。27年來,庫爾班種下了30余萬棵樹。
“種樹,就是在保護我們的家園。”正是這樣朴素而堅定的信念,支撐著庫爾班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一鍬一鏟播撒希望,用汗水在沙漠中種出一片綠洲。
且末縣連續27年組織150萬人次在沙漠中植樹,讓13萬畝沙漠披上了綠裝。綠色奇跡並非一日之功,它凝結著無數人的汗水和努力。
談起治沙,當地人都會提起且末縣老兵治沙隊。這支由8名退役老兵組成的治沙隊,自2018年承包3000畝沙地,開啟了沙漠植綠之路。7年來,他們頑強奮戰在治沙一線,一步一步讓梭梭成林,讓沙漠變綠。種梭梭接種肉蓯蓉、文冠果與小麥套種……他們靠著頑強的意志與堅定的信念,推進多元化種植模式,探索出一條以沙產業反哺生態工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還有跨越幾千公裡的河北援疆企業——唐農萬物(且末)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完成沙土改良后,在試驗田種植的花生、蛋白桑、甘草等獲得了豐收。
……
他們是記者在採訪中遇到的一個個平凡治沙人,這樣的治沙人還有很多很多。在黃沙與綠洲的長期博弈中,他們打造了屬於自己的生態家園,在“綠富同興”之路上步履不停。(拍熱扎提·阿不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