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塔河沃野涌新潮——一師阿拉爾市推動團場經濟高質量發展觀察

2025年06月10日10:05 | 來源:兵團日報
小字號

夏日的一師阿拉爾市,陽光燦爛、萬物生輝。一團產業園區裡機器轟鳴,十四團設施大棚內藍莓綴滿枝頭,十六團塔河源景區游人如織……塔裡木河兩岸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近年來,一師阿拉爾市立足團場實際,明確定位定向,推動團場經濟高質量發展。如何推動各團場立足自身優勢實現協同發展?如何一體推進興業、強團、富民?近日,記者深入團場連隊,在田間地頭、工廠車間探尋一師阿拉爾市推動團場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深層邏輯。

一產轉型:特色農業“破繭成蝶”

5月21日一大早,十六團的鹽鹼水塘泛起陣陣漣漪,養殖戶們熟練地撈起一個個蟹籠,籠裡是一隻隻健碩肥美的青蟹。這片曾因鹽鹼化撂荒的水域,如今因科技賦能蛻變成為“海鮮工廠”,成為生態治理與特色養殖融合的示范窗口。

昔日的困境,如何催生出今日之蝶變?

“過去,鹽鹼水只能用來排鹼壓沙,如今卻能養出沿海的鮮貨!”青蟹養殖基地負責人李軍捏著一隻肥美的螃蟹對記者說。

2024年5月,在浙江省台州援疆指揮部牽線下,3萬隻三門青蟹苗跨越萬裡,從東海之濱“移民”至沙漠邊緣。寧波大學技術團隊通過動態監測水質、補充微量元素和菌藻調控,精准模擬出海洋環境,攻克了鹽鹼水水產養殖難關。短短5個月,這些“東海移民”從米粒大小長至4兩重,殼薄膏黃、肉質清甜,被賦予“沙漠青蟹”的名號。

特色產業在團場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十團十三連的鹽鹼水養殖基地裡,羅非魚與南美白對蝦混養模式取得突破,水產品產量大幅增長,鹽鹼地改良后種植的飼草,成為周邊養殖場的“香餑餑”﹔七團的“植物工廠”運用立體栽培技術實現蔬菜規模化種植,並通過“冷鏈直供+社區團購”渠道,將新鮮蔬菜端上成都市民餐桌……如今,一師阿拉爾市特色農業呈現“百花齊放”態勢。

興一個產業,富一方群眾。近年來,一師各團場按照發展定位,積極培育特色鮮明、競爭力強、技術含量高的主導產業,進一步延鏈補鏈強鏈,走出一條特色農業發展之路。

“如今,各團場特色農業串珠成線、連塊成帶、集群成鏈,為師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一師阿拉爾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謝龍表示,“今年一季度,師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2.3%。我們將做強做優做大‘一團一品’,打造更多特色農業示范點,助力職工群眾增收,為鄉村振興賦能。”

二產做強:產業體系重塑升級

在廣袤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曾經以農業為主的團場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一師阿拉爾市緊扣“工業強師”戰略,強力推動團場經濟從傳統農業向新型工業化轉型。

從田間到車間,團場的“工業基因”如何被激活?

一師阿拉爾市把新型工業化作為主攻方向,聚焦兵團七大主導產業和21條重點產業鏈,以“鏈長制”為抓手,推動產業結構向“智”升級、產業發展向“綠”轉型、產業布局向“新”優化,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在位於六團產業園區的新疆天山果園果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裡,記者看到,一片片蘋果果脯經生產、打包、塑封等環節,源源不斷運往儲貨區。

“我們擁有蘋果醋、蘋果脆片和蘋果果脯加工生產線,去年加工蘋果7000噸,年產值達3000萬元。”新疆天山果園果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桑昊介紹道。

目前,六團已聚集5家兵團級及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覆蓋蘋果種植、加工、包裝、銷售全鏈條。

工業是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一師阿拉爾市以產業融合發展項目為平台,著力構建“農業筑基、工業強鏈、三產賦能”的協同體系,立足各團場資源稟賦,重點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冷鏈物流樞紐等載體,形成“一團一特色、多團成集群”的發展格局。

一師各團場資源稟賦相近,如何避免同質化競爭,形成發展合力?我們在一團尋找到了答案。

5月11日,在一團新疆嘉競鋁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機器轟鳴聲不絕於耳,鋁錠熔鑄、模具制作、擠壓成型、機械加工等工序有條不紊地進行。該公司經理胡莉萍介紹:“我們的訂單供不應求,全面達產后,預計實現年產值1億元。”

一團堅持新興產業培育和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兩手抓,加強區域協同,著力打造以天然氣綜合利用為“龍頭”,生物基、紡織及后加工為“兩翼”,精細化學品、特色新材料等為延伸的“一頭兩翼多極”產業發展格局。

從打造特色農業到新興工業崛起,這條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的發展路徑成效顯著。今年一季度,一師阿拉爾市二產實現增加值13.65億元,同比增長15.8%。

三產突破:文旅融合“點沙成金”

5月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熱浪滾滾,卻難擋旅行者的熱情。

5月20日上午,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十六團塔河源景區,郁郁蔥蔥的胡楊林與緩緩流淌的塔裡木河交織在一起,盡顯生態之美。

今年“五一”假期期間,在商業街、垂釣區等新業態的加持下,塔河源景區累計接待游客1.25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34%。

作為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的“綠色橋頭堡”,十六團深諳生態立團之道,精心呵護由5萬多畝生態林構筑起的綠色屏障,積極打造“塔河源景區生態游”“老一營景區紅色游”等旅游品牌,走出了一條“生態+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之路。

塔河源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殷有祥介紹:“我們不僅要讓游客看見胡楊的堅韌,更要讓他們看到兵團人植綠護綠的決心。”

文旅新業態,如何持續激發消費新活力?

今年,一師阿拉爾市聚焦“一團一景”不斷豐富旅游業態,打造“空中觀光+地面體驗”新模式,推出“暢游一卡通”,力爭年內游客量突破570萬人次,同比增長8.7%。

為進一步帶動文旅消費,一師阿拉爾市還圍繞開發新產品、挖掘新熱點、整合新線路,指導各團場因地制宜制定旅游規劃,打造集休閑農業、觀光旅游等功能於一體的鄉村旅游中心連隊,讓職工群眾搭上旅游經濟增收致富的“快車”。

團場是兵團經濟發展的基本單元和重要載體。如今,一師各團場正以蓬勃的創新實踐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夯實履行兵團職責使命的物質基礎,在實現新疆工作總目標中發揮積極作用。(馬軍權 張美玲 於婷 劉學堯 李雨浪 錢素玲)

(責編:李欣洋、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