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覆蓋率67.41%,野生動植物種類770種
一個國家級保護區的綠色覺醒

5月中旬,新疆甘家湖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甘家湖保護區”)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時刻。成片的白梭梭林枝條舒展,蒼勁的野生胡楊翠影婆娑﹔林間百鳥歡歌,虫蟻們在野花草叢中活躍穿梭,將這片82萬畝的荒漠裝扮得生機勃勃。然而,誰能想到,這片生態綠洲也曾經歷重重困境。
亂砍濫伐 生態破壞嚴重
甘家湖保護區位於准噶爾盆地西南部,地跨塔城地區烏蘇市和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縣,擁有沙漠、戈壁、草原、林地、沼澤、湖泊、河流等地貌,生態系統多樣,是亞洲最大的白梭梭林,也是眾多珍稀野生動植物的家園。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當地居民生活物資匱乏,環保意識薄弱,對野生梭梭和胡楊進行砍伐,用於搭建圈舍和生活燃料,盜挖野生肉蓯蓉和鎖陽的人絡繹不絕,一場生態危機悄然蔓延。
“那時候,人們砍樹燒火,連樹根都挖出來用,林地越來越稀疏,很多沙地裸露在外。”甘家湖保護區管理局烏蘇管理分局已經退休的林業工程師田漢章回憶說,過量墾荒、放牧、挖藥材和隨意燒荒等行為,導致風沙肆虐,土質嚴重沙化,周邊的梭梭林向中心地區萎縮了20—30公裡,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
野生動物同樣未能幸免。“盜採盜挖和非法捕獵活動猖獗,他們攜帶工具,對馬鹿、鵝喉羚、黑鸛等野生動物進行捕殺,除了設陷阱、放捕獸夾,還投放毒藥,導致野生動物數量減少,過冬的候鳥難覓蹤跡。”已經從甘家湖保護區退休的第一代生態護林員吾斯滿·克裡木說,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問題,相關部門於20世紀80年代成立了新疆甘家湖梭梭林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開始制止亂砍濫伐和非法捕獵行為。
但是,由於資金匱乏、技術與管理經驗不足,甘家湖保護區生態保護初期面臨很多難題。“巡護靠徒步或騎馬進行,難以應對機動性強的盜伐者﹔鼠害問題也時有發生,大量林木和植被破壞以后,土地沙化問題越來越明顯了。”吾斯滿說,那些年,拯救修復工作開展得艱辛而漫長。
破局新生 今朝綠意漸濃
轉機出現在1999年,甘家湖保護區管理局精河管理分局先建成了第一座荒漠林管護站。之后,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開始穩步實施。
“我們在烏蘇市和精河縣成立了管理分局,接著建立了三排、五道泉、二階台、鹽池橋、一棵樹等多個管護站,並大量招聘管護人員,修建林區道路、打造自流井,解決工作人員飲水和突發火災就地取水難等問題。”田漢章說,他們一邊完善各種硬件基礎設施建設,一邊加強林區行政執法和管理力度,通過開展宣傳教育、優化區域規劃等諸多措施,提升甘家湖保護區的綜合管護能力。
植被恢復工作是重中之重。2017年至2019年,甘家湖保護區先后實施3輪退牧還濕工程,對項目實施區全面禁牧,對植被稀疏和脆弱的區域進行補植補造、人工撒播梭梭種子和檉柳種子,並定期進行生態補水,助力幼苗生長。通過設立封育區,減少人為干擾,恢復植被面積1286畝。
此外,封山育林和綜合修復等系列措施,讓甘家湖保護區內的氣候環境發生了變化。曾經頻繁肆虐的風沙得到了遏制,大風天氣有所減少,空氣變得清新了。森林撫育、濕地恢復、科學治沙……針對甘家湖保護區不同區域存在的問題,工作人員開展靶向精准治理,為保護區筑起一道道綠色屏障。
周邊的居民們稱,春天的大風,不再像過去那樣凶猛了。
烏蘇市石橋鄉加拉哈西村村民沙亞特·阿合賣提說:“以前,一到開春刮大風,棉花地裡的地膜常被刮跑,棉花重播是家常便飯。如今,風小了,棉花產量從之前畝產兩三百公斤提高到了四百公斤。”
甘家湖保護區的生態環境變好,野生動物自然跟著活躍起來。工作人員架設人工鳥巢、建立鳥類監測點、安裝鳥類棲息架……各種保護措施和各類救助項目,讓野生動物有了舒適的棲息家園。
“每年,我們都布設多台紅外線相機,觀察記錄野生動物活動軌跡和候鳥遷徙規律,並在冬季定期給覓食困難的野生動物投喂飼草料,助力它們更好地越冬和繁衍生息。”甘家湖保護區管理局黨支部書記、副局長郝團軍說,這些年,馬鹿、鵝喉羚、黑鸛、波斑鴇等野生動物數量增多,特別是春秋兩季,天鵝湖、百鳥湖、白鷺嶼等濕地成了水鳥的樂園,疣鼻天鵝、赤麻鴨、鸕鹚等多種水鳥匯集於此,勾勒出一幅生物多樣、生態和諧的美麗畫卷。
如今,甘家湖保護區植被覆蓋率達67.41%,梭梭、胡楊等植被茁壯成長,曾經的荒漠逐漸被綠色覆蓋,各類樹木郁郁蔥蔥,野花點綴其間,走在其中,恍若置身在流動的山水畫裡。
投資升級 再繪生態新篇
在甘家湖保護區裡漫步,記者不僅感受到了綠意涌動,還在各管護站的房前屋后,看到了各種葳蕤蓬勃的植被。在五道泉林業管護站、二階台林業管護站、鹽池橋林業管護站、一棵樹林業管護站等站點採訪,隨處可見搖曳生姿的白楊樹、沙棗樹、榆樹和李子樹等,宿舍區門前的菜園子裡,白菜、蘿卜和韭菜長勢正旺,屋后的蘋果樹、梨樹和杏樹上,青澀的小果實在葉子之間隨風搖曳。
“這些樹木和蔬菜都是我們種活的,每年植樹、種菜是慣例。甘家湖保護區裡的每一株小苗都是寶貝,更是希望和力量。看著它們一天天長大,心情好得不得了。”五道泉林業管護站生態護林員阿萊·托裡達說,凡是在甘家湖保護區工作過的人都懂一些種植技術,特別是生態護林員,對親手栽種的每一棵植物都充滿感情,從育苗、栽種到日常管護,大家都傾注了“養育孩子”般的耐心,隻為了讓甘家湖保護區綠意常新。
“向你展示一下我們的無人機巡護!”話音一落,阿萊熟練地打開設備箱,調好參數,向記者展示起來,“無人機的高清攝像頭,可以清晰地捕捉到地面一草一木的變化﹔另外,還有紅外監測設備對甘家湖保護區復雜區域進行24小時監測,精准傳輸數據,為甘家湖保護區的生態保駕護航。”
目前,甘家湖保護區建成管護站12座,瞭望塔9座,各類防滅火設備1244套,應急水源地54處。不斷完善的現代化設備,持續的人力以及資金投入,讓甘家湖保護區生態持續向好。“我們不僅引進了先進的林區監測監控系統,還採取了人工步巡、車輛巡護與無人機巡護相結合等模式,讓甘家湖保護區實現了全方位、無死角、全時段監控。”郝團軍說,今后,將持續推進甘家湖保護區信息化與數字化建設,引進更多現代化設備,加強一線管護人員的業務培訓,讓傳統巡護模式向技能管護、智能管護轉型,提升管護實效與生態可持續發展。
在甘家湖保護區烏蘇管理分局,記者看到,科普宣教中心陳列著形態各異的動植物標本。在多媒體互動區,記者輕輕用指尖觸動屏幕,甘家湖保護區內各種野生動植物的生活習性等信息就清晰呈現。
在甘家湖保護區內剛建成的科技小院裡,電子網絡監測系統的高清攝像頭與氣象監測點的智能設備有序分布。
“這些‘生態哨兵’可以24小時不間斷運轉,從知識傳播到科研實驗,每一項數據都能快速及時輸送,織就科普宣教、科研創新與生態監測融合的現代化生態保護體系。”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黨委委員、副局長余明海說,下一步,甘家湖保護區將繼續深化荒漠生態修復、原生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積極落實各項保護措施,不斷加強與科研機構的合作,進一步開展生態系統監測與研究,為生態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5月7日,我們拿到了評估報告,得知野生動植物種類從625種增加到770種,大家激動地擁抱、歡呼,感覺多年的辛苦付出,值了!”阿萊激動地說。
參與2024年綜合科學考察的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副教授邢韶華告訴記者,此次調查結果顯示,甘家湖保護區內梭梭及白梭梭種群年齡結構為增長型,總體種群密度增加,野生動植物數量呈現增長趨勢,保護效果良好。
今年,甘家湖保護區再次投資1200余萬元,用於森林生態保護修復、生物多樣性維護、科研創新、智能管護和信息化建設,推動形成“科技賦能、科學保護、智慧管理”的生態保護新格局。
“我們會持續加大保護力度,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斷探索創新保護模式,讓甘家湖保護區的生態顏值與綠色發展價值協同攀升,建設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家園。”余明海說。(白素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