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馬兒不會說話,但馬背會給差評”

2025年05月15日10:49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人靠衣裳馬靠鞍,這鞍子一上馬背,馬跑起來都帶著歡騰勁兒!”5月11日,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西湖街道東南溝村的馬鞍制作工作室裡,叮叮當當的敲打聲與爽朗的笑聲交織在一起。48歲的哈孜塔依·哈木扎正手持工具捶打鐵件,身旁的老友不時搭話,場景溫暖而生動。作為烏魯木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新疆哈薩克族傳統馬鞍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哈孜塔依兒時跟隨祖父學習制作馬鞍,認真做好每一副馬鞍的信念是他從父輩身上學來的。

走進哈孜塔依的工作室,木屑的清香混合著皮革特有的氣息扑面而來,制作馬鞍包含木工、金屬、刺繡、皮件編織等多種工藝,工作台上擺放著小型切割機、電鑽、錐子、銼刀、扳手……“馬鞍是騎手與駿馬之間的‘橋梁’,一副完美的馬鞍需要像量體裁衣般精准,鞍板的弧度必須貼合馬背曲線,誤差過大,就會導致摩擦,而鞍橋的傾斜角度直接影響騎乘舒適度。”制作馬鞍的關鍵參數,都深深刻在哈孜塔依的腦海裡。他至今記得,祖父打磨一副馬鞍往往要耗費數月甚至一年時間,每一道工序都需反復推敲,直至與馬背曲線嚴絲合縫。

制作好的馬鞍,還要經過最重要的“實戰測試”——上馬檢驗。哈孜塔依將這個過程比作“為駿馬定制禮服”,需要反復調試才能達到完美契合。

“過去靠老師傅的手感調整馬鞍,現在要用數據說話。”哈孜塔依拿出專業的測量工具,仔細記錄馬背的寬度、弧度、高度等數據。他注重鞍架與馬背的貼合度,哪怕隻有1厘米的誤差,都要重新加熱木材進行塑形調整。“馬兒不會說話,但馬背會給差評。馬兒肌肉的抖動就是反饋,就像給它穿定制的西裝,每個線條都要恰到好處。”哈孜塔依幽默地說。馬鞍的測試過程往往要重復數十次,先輕放鞍架,觀察接觸面,再緩慢加壓,檢查受力分布。最后模擬騎行狀態,確保長時間使用也不磨損馬背。

一套完整的馬具還包括鞍墊、鞍花、馬鐙等十余種配件,各部件相互配合,既保障騎行安全,又體現“馬背上的藝術”。

如今,哈孜塔依讓這門古老手藝成為村民增收的“金鑰匙”,在他的帶動下,東南溝村村民參與其中,有的加工鞍具小部件,有的裁剪皮革,有的負責縫制皮具……原本沉寂的手藝,如今在協作中煥發新生。

近年來,東南溝村打造馬文化傳承基地,村裡不僅為哈孜塔依設立標准化工作室,更將傳統技藝融入文旅消費中。通過與鄰近的馬家庄子村馬文化產業園聯動,形成“非遺工坊+文創開發+賽事體驗”的發展模式。哈孜塔依還制作出馬鞍系列主題文創產品,從鑰匙扣到案頭擺件,小巧精致的工藝品既保留了馬鞍的傳統韻味,又賦予它們實用價值和觀賞性。

哈孜塔依的雙手布滿厚厚的老繭,粗糙而有力,這是他30余載與鐵錘、刻刀相伴留下的印記。“我打心眼裡喜歡做馬鞍,一天不碰工具就覺著缺點啥。”哈孜塔依眼神裡滿是熱切,他最大的心願,就是讓更多人了解馬鞍制作技藝,將其傳承下去。(宋海波)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