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新疆先進工作者卓婭·巴合提:守護散落在大地上的珍寶

2025年05月14日09:51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古遺址、古墓葬、古岩畫……在阿勒泰地區的崇山峻嶺間、廣袤草原上和幽深峽谷中,不可移動文物星羅棋布。在阿勒泰地區文博院(博物館)館員卓婭·巴合提眼中,它們是一串散落在大地上的珍寶。

5月10日,回憶起去年和同事一起在野外進行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下簡稱“四普”)阿勒泰地區實地調查經歷,卓婭·巴合提眼中仍神採奕奕。

2024年,為進一步摸清阿勒泰地區不可移動文物的“家底”,卓婭·巴合提和同事們在野外工作4個多月,完成了692處古遺址、古墓葬、古岩畫等不可移動文物的實地普查工作。

卓婭·巴合提表示,參加“四普”工作,使她對野外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有了更多認識。她希望通過努力,搭建起一座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讓這些“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珍寶走進大眾視野。

暴露在野外的不可移動文物,隨著時間推移、氣候變化,很容易發生一些不可逆的損傷。卓婭·巴合提說,守護這些珍寶所攜帶的文明印記是與時間賽跑的過程。

身為文博工作者的卓婭·巴合提,是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在履職過程中,她根據日常對野外不可移動文物調研積累的經驗,圍繞岩畫類石質文物數字化保護、運用科技手段加大野外文物保護力度等方面,連續兩年提出建議。

“文物是不可再生文化資源,用數字化技術為文物建立檔案,能最大化保存文物信息,為今后文物的保護、研究以及文化產業發展奠定基礎。”卓婭·巴合提說,在數字化基礎上,還可以利用虛擬現實、AI等技術,在互聯網上為不可移動文物打造虛擬的“家”,讓這些歷史瑰寶為更多人所見。

“文物保護的最終目的是利用,讓文物回歸大眾。”卓婭·巴合提在承擔野外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主業之余,經常開展館藏文物公益講解活動,讓文物“傳下去”“活起來”是她的心願。

怎麼講解觀眾才能聽得懂、喜歡聽、記得住?卓婭·巴合提打破背稿子的傳統講解方式,創立因人施講新方法。同時,為了講“活”文物,她編寫了符合青少年閱讀習慣的教育課程。

“文物保護要做好‘最后一公裡’工作,也要走好‘最初一公裡’。”卓婭·巴合提說,比起科普,啟蒙這一說法可能更為貼切,能夠讓孩子們對看到的文物、聽到的講解感興趣,然后想再來博物館或者去野外看看它們的真容。

目前,卓婭·巴合提和同事負責的“四普”野外調查工作暫時告一段落,他們正忙著對前期採集到的數據進行上傳、核實、審核。

“夏季是阿勒泰地區開展野外文物安全巡查的黃金時間。”卓婭·巴合提說,等忙完手頭的活兒,她想與野外文物看護員一起再去看看這些散落在大地上的珍寶,“它們安好,我便無恙。”(李嘉妮)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