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挖掘“地下長城”背后的歷史價值

2025年05月13日10:5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立夏剛過,吐魯番盆地已有幾分燥熱。

“無人機電量確認,RTK(實時動態測量)、採集終端備齊……”一大早,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坎兒井專項調查工作隊的年輕隊員們就整裝待發,驅車前往吐魯番市高昌區的坎兒井監測點。

此次行動以野外數據採集為基礎,重點對“四普”檔案中記錄的坎兒井開展實地調查,進行技術測繪與人文調查的雙重校驗,為文物保護提供精准依據。

新疆的坎兒井主要分布在吐魯番盆地、哈密和昌吉等地,總長度超過5000公裡。作為我國最炎熱干旱的地區之一,吐魯番盆地的氣候條件並不利於農業發展,坎兒井通過地面坡度引取地下水,形成適應極度干旱地區的特殊灌溉系統,滋潤著吐魯番大地,“火洲戈壁”成了“綠洲良田”。

“坎兒井與萬裡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被譽為‘地下長城’。”副隊長奧斯曼·艾力尼亞孜介紹。“普查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兩重挑戰:一方面,如此重要的不可移動文物數量龐大、分布零散,缺乏統一的數據採集與整理標准﹔另一方面,借鑒和對照資料缺失,幾乎找不到可供比對的系統性記錄。”他特別強調,“這大大增加了普查工作的難度。”

坎兒井分布的特殊性使普查人員分散行進,繪圖標准不一,錄入數據很難一致。

面對問題,吐魯番市文物局專門組建了一支由12名優秀專業技術人才構成的隊伍展開調研,他們的平均年齡僅為31歲。

“坎兒井雖是一道道地下暗河,但其形制單一,更適合用遙感技術測定。”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出身的奧斯曼介紹,利用無人機技術和奧維互動式地圖,他自主開發出一套“一鍵式生成”文物平面圖和位置圖的繪圖軟件。

統一了制圖標准,提高了制圖效率,普查工作迎來技術革新。

“那時沒有GPS,全靠步行加羅盤,藏在戈壁深處的坎兒井,要麼得順著蘆葦找,要麼就遺漏掉了。”在吐魯番市高昌區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文物科科長木拉提·乃吉木丁的筆記本上,記錄著坎兒井的方位和數據,“早期,三個月才能手繪出一份坎兒井分布圖,到‘三普’時也要依靠繪圖專家來繪制,現在人人都成了繪圖專家。”

當前,吐魯番盆地有坎兒井1108條,暗渠總長3200多公裡,年徑流量1.14億立方米。2024年9月,新疆吐魯番坎兒井成功入選(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坎兒井保護再度成為關注焦點。

然而,相關人員在實地調查中發現,由於老年人口述資料存在偏差,可採納的信息有限。同時,部分坎兒井因長期淤堵、斷流,處於廢棄狀態。加上部分群眾保護意識薄弱,為擴展耕地面積而擅自回填推平干涸坎兒井,遺產的保存現狀令人擔憂。

“‘四普’利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和人工智能建模技術,對區域內的全部坎兒井豎井進行初步識別、測算和標記。當普查隊員到達現場時,可以精准定位坎兒井的點位信息,記錄其全方位保存狀況,並生成標准化的平面圖、位置圖,最終統一錄入全國文物普查數據庫。”在此次“四普”工作中擔任區指導員的向賢彪說,“完整的數字化檔案能夠更有效地保護坎兒井。”

這支年輕隊伍邊摸索邊論証,形成了“科技識別、實地勘測、人文印証、數據整合”四步工作法,快速鎖定在檔和疑似分布區域,大幅提升了效率,為后期校准核實提供了有力保障,確保數據坐標精准入庫。

“用所學的知識去做文物保護,既能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讓‘地下長城’無處遁形,又能深入挖掘坎兒井背后的文化和歷史價值,為后續科學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扎實依據。”奧斯曼對自己的專業信心滿滿,“近期,我們還在嘗試為其他形制單一的文物遺址進行探測和記錄。”(孫金行 趙明昊 靳昊)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