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戈壁深處傳來琅琅書聲

2025年05月13日10:41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胡楊樹能活千年,是因為它把根深深扎進大地。我們向所有扎根准東的建設者敬禮!我也要為實現心中的夢想而努力奮斗!”4月28日,在新疆青少年“學習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主題教育讀書活動朗誦演講總決賽舞台上,來自准東五彩灣學校,今年11歲的安子希以飽含深情的演講摘得桂冠。她講述的是自己在新疆准東經濟技術開發區成長的故事。

在准噶爾盆地東南緣,准東五彩灣學校就像一株倔強的胡楊,深深扎根於總面積1.55萬平方公裡的能源熱土上。這座2023年8月啟用的現代化校園,用教育之光點亮了近8萬名產業工人的希望,讓“煤從空中走,電送全中國”的壯麗畫卷背后,多了一份溫暖與希望。

5月8日8時30分,金黃色的校車劃破戈壁的寂靜,載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駛入學校。操場上,身著校服的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整齊跑操,與遠處露天煤礦緩緩轉動的巨型機械遙相呼應——這座在戈壁中拔地而起的現代化校園,正用琅琅書聲為這裡注入新的生機。

幾年前,扎著羊角辮的安子希蜷縮在父親的皮卡車上,從昌吉市趕往准東開發區。安子希望著沒有盡頭的戈壁問:“為什麼我們走的路這麼長?”父親撫摸著她的頭,笑了笑說:“因為准東正在長大呀。”

那時的准東開發區,來自五湖四海的產業工人在這片土地上奮斗著,可他們心中時常牽挂著家中年幼的孩子。

改變始於2023年8月。佔地8.2萬平方米的准東五彩灣學校建成,如同及時雨般解了產業工人的燃眉之急。

開學第一天,站在學校門口,安子希的父親在人群中濕了眼眶。

准東五彩灣學校副校長謝代鵬感慨道:“剛開始招生時,學校隻有70名學生,短短兩年時間,現在已有來自全國22個省區市的503名學生。此外,學校去年又增設了初中部。”

走在校園裡,嶄新的教學樓與宿舍樓錯落有致。“我剛來的時候,周邊都是戈壁荒灘,學校隻有2棟教學樓,你們看,現在已經有12棟樓了。今年9月,圖書室、實驗樓、兩棟宿舍樓將投入使用。”謝代鵬說。

為了讓家長們安心工作,學校推出了一系列暖心舉措:設置6大類共15個社團,涵蓋藝術、體育等多個領域﹔三年級以上的學生住校,學校提供免費吃住﹔9輛校車每日穿梭於能源基地,接送散居在周邊的低齡學童。

准東開發區每年還投入3000萬元專項資金,做好學生生活學習保障工作。

“以前總擔心孩子沒人照顧,現在沒有后顧之憂,我們工作起來更踏實了。”一位產業工人說。

學校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如今學校老師平均年齡26歲,這些年輕人用青春和熱愛,為教育事業奉獻力量。

張翼風老師每天清晨8時就來到學校,組織陸續抵達操場的學生跑操,夜晚還會陪著學生們上自習課。“看著孩子們一天天成長,再辛苦也值得。”張翼風說。

目前,准東五彩灣學校有73名教職工,他們中既有昌吉回族自治州實驗小學、昌吉回族自治州第一中學選派的骨干,也有本地聘用的專業人才,大家共同搭建起優質教育的堅實平台。

在校園的一角,“紅領巾護綠隊”的孩子們正仔細記錄著小樹苗的生長情況。學生們用廢舊作業本制作環保手冊,“能源新城”與“綠色發展”的種子在稚嫩的心田悄然萌芽。

黃昏時分的操場上,該校四年級學生穆海麥提·阿卜杜外力正在踢足球。他的父親是當地一家煤化工企業的員工,過去總為陪孩子讀書犯愁,如今安心跟著工程隊跑現場。

“以前工人要請假回老家照顧孩子,現在大伙都在准東扎下了根。去年9月又有100多名工人把留在老家的孩子接來上學。”謝代鵬說。

在這片蘊藏全國7%煤炭資源的熱土上,教育正與工業齒輪同頻共振。這座戈壁灘上崛起的學校,正在打造產教融合的新時代范本。(張婷)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