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源頭響起“紅綠交響曲”

5月10日上午,在兵團一師十六團塔河源景區,郁郁蔥蔥的胡楊林與緩緩流淌的塔裡木河交織在一起,盡顯生態之美。
一大早,45歲的於國見便蹬著自行車來到景區星空露營地。
“小李,滅火器再補兩個!”放下對講機后,於國見轉頭向記者解釋道,“防火是頭等大事。”
1公裡外的游客中心裡,於國見的妻子石慧慧正在擦拭“塔河源景區”的銅制標牌,她的身后,電子屏播放著景區宣傳片,胡楊春吐新綠、夏擎碧傘、秋染鎏金、冬披銀甲的美景交替呈現。
“以前,這兒可不是這樣。”石慧慧翻動著手機相冊,一張張照片串起景區4年來的蝶變史,也見証著夫妻倆從棉花種植戶到“文旅人”的身份轉變。
4年前,在十六連職工於國見等人的眼中,塔裡木河源頭還是一片“野灘子”。變化始於2020年——十六團決定在這裡建設景區,塔河源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負責運營,於國見夫婦來到公司上班,成為團場裡首批“吃螃蟹”的人。
“我們倆第一個月拿到了近8000元工資。”於國見至今還記得領到首筆工資時的那份激動,如今,他已是公司綜合管理部主管,而石慧慧則從事檢票員工作,還擔任“景區攝影師”,記錄下了胡楊抽芽、候鳥歸巢等一個個美麗的瞬間。
完成這樣的“身份轉變”,在十六團職工中屢見不鮮。27歲的石雲龍是公司行政部主管,他告訴記者:“小時候跟父親在附近種地,這兒除了沙包就是棉花地,現在這裡風景如畫。”
變化也藏在數字裡:在景區工作的近七成員工是團場職工群眾﹔2024年景區帶動周邊連隊創收超百萬元﹔今年“五一”假期期間,商業街、垂釣區等新業態亮相后,景區累計接待游客1.25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34%。
作為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的“綠色橋頭堡”,十六團深諳生態立團之道,精心呵護由5萬多畝生態林構筑起的綠色屏障。塔河源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殷有祥指著規劃圖介紹:“我們既要讓游客看見胡楊的堅韌,更要讓他們看到兵團人植綠護綠的決心。”
20公裡外,十六團一連老一營景區,王青蘭撫摸著展台上鏽跡斑斑的坎土曼,操著一口川音向記者介紹:“這是上世紀60年代開荒用的,它能砍碎戈壁石呢!”
這位退休職工的“第二春”始於2022年。團場將一連的屯墾戍邊舊址改造成紅色景區時,她熬夜整理講解筆記:“老一輩兵團人當年住地窩子、喝澇壩水的故事,應該讓當代的年輕人知道。”如今,王青蘭講解時必穿老式軍裝,帶著游客推石碾、耕種軍墾田,潛移默化地引導他們體悟兵團精神。
研學團的孩子們在農耕巷體驗石磨玉米,戀人們在供銷社前拍攝“軍墾婚紗照”……這些舊址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參觀、打卡。今年以來,該景區已接待游客2.43萬人次,收入超過190萬元。
這些場景,正是十六團挖掘“一紅一綠”兩種資源、發展文旅產業的生動實踐。如今,該團依托“塔河源景區生態游”“老一營景區紅色游”兩大品牌,拓寬“文化+生態+旅游”深度融合之路,去年接待游客45萬人次,文旅綜合收入達1.16億元。
變化也在田間地頭悄然發生:農家小院變身星空民宿,合作社推出萍豐香稻大米、塔河臻品紅棗等特色產品……十六團文體廣電旅游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黃林林告訴記者:“我們將持續培育文化體驗游、文創收藏游、康養休閑游等新業態,推動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馬軍權 張美玲 於婷 劉學堯 李雨浪 馮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