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昆侖古道科考手記:如何將“昆侖”打造成為新疆文旅超級IP?

2025年05月12日09:53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新疆旅游旺季到了!5月1日,昆侖古道科考隊從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返回喀什。記者看到,喀喇昆侖公路上,車水馬龍。據喀什地區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統計,5月1日當天,來塔什庫爾干的車輛超過8000輛。

2024年,新疆旅游人數超過3億人次,文旅產業亦毫無懸念躋身新疆“十大產業集群”。

新疆確實擁有不可替代的旅游資源,但在文旅各種嚴重“內卷”、各種花樣“寵粉”的背景下,要更上層樓,從高原到高峰,不是件容易事。如何突圍?唯有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近年來,文旅融合已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和路徑。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新疆如何實現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把“昆侖”打造成為文旅超級IP,是一個上佳選擇。

昆侖山是“萬山之祖”,雄渾險峻,有冰川、草原、河流、森林、溫泉等各種自然景觀,也有古道、戍堡、寺廟、岩畫、碑刻等各種人文遺跡。記者全程參加此次科考,經歷好幾次難忘的震撼時刻:第一次目睹喬戈裡峰真顏﹔在“神水島”觀看泉水噴涌﹔夜宿克勒青河谷無人區,抬眼望去,絕壁萬仞之上,星河燦爛……

4月30日,科考隊來到塔什庫爾干曲曼拜火教遺址。大家站在觀景台上默不作聲,內心卻若長風浩蕩,呼嘯來去:前方台地上,有一片大面積鋪設的黑白石條帶,由黑白兩色鵝卵石擺放而成,黑白相間,相互錯落,陽光下,給人以強烈的明暗光線感覺。這處黑白石條遺跡,距今已有2500年歷史,是亞歐大陸上已發現拜火教最大的地畫。拜火教早已消失,但此地冥冥中有股難以言說的力量,穿越歷史,扑面而來。

上述尚未開放大眾旅游,這裡適合自駕游、定制游、特種旅游。但僅限於此,還遠遠不夠。

中國人均GDP突破1.2萬美元后,文旅消費早已升級。游客不再追求簡單的“到此一游”,而是由單一的視覺觀賞,轉變為深層次的心靈觸動,“獨一無二的情緒記憶”,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進而實現重復消費和口碑傳播,用句流行的話來說:能否提供情緒價值。

昆侖,幾乎可以給所有人提供情緒價值。

渴望人生順遂的,可以自駕去塔什庫爾干的盤龍古道,駛過36公裡的600多個S形、U形彎道,長舒一口氣:“今日走過了所有的彎路,從此人生盡是坦途。”

埋怨命運不公的,可以到紅其拉甫國門,了解一代代戍邊人置身於極其惡劣的環境,從不抱怨,努力改變,活出了豐沛的人生。

為父母祈福的,可以到於闐南山“壽比南山”石碑前,在2100年前得名之勝地,為親人祝福:壽比南山!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巫新華說,昆侖還可以為外國游客提供情緒價值,比如,韓國游客可以到喀喇昆侖公路“大唐將軍高仙芝經行處”石碑前,膜拜當年威震安西的高句麗人高仙芝。

昆侖為何能提供“情緒價值”?在古人眼中,昆侖是溝通天地人神的媒介。昆侖文化蘊含了“天人合一”等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天人合一”是中國人對人天關系的哲學凝練,不僅僅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講人與自我的和解,強調內心的平和與和諧。昆侖,能讓人找到內心和諧。

當然,這不是弄幾個網紅打卡點就能實現的,需要建構、營造沉浸式場景,需要“以文化重塑體驗”,需要讓文化與旅游從簡單的資源疊加,走向價值共生的深層互動。

昆侖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創、共有、共享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根脈,體現了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是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寶貴思想文化資源。

5月2日,本次科考成果分享會上發布了此次科考學者共識,包括“昆侖自然與文化遺產的有機傳承與活化,是提升區域整體動能的活水源泉”。

“活化”,是指不能簡單將昆侖文化“嫁接”入旅游,而是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來實現文旅深度融合。例如,《哪吒》《封神》系列電影中,皆有昆侖元素。熱門影視劇能有效助力文旅產業。有“中國第一神山”之稱的昆侖山的神話題材挖掘,大有可為,完全可以通過“內容+科技+美學+營銷”,構建覆蓋內容創作、衍生開發、場景落地的昆侖文化完整產業鏈,打造超級文旅IP。

更重要的是,通過“活化”,能夠在昆侖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過程中產生“化學反應”,從而造就一種新的文化生命體。

“問勇路”的誕生,是一個經典案例。2020年6月,戰士陳祥榕在加勒萬河谷沖突事件中犧牲。他生前曾寫下“清澈的愛,隻為中國”,感人至深。部隊問烈士母親姚久穗需要什麼幫助,姚久穗問:“我隻想知道我兒子在戰斗的時候勇不勇敢?”連長回答:“祥榕勇冠三軍!”2024年10月,“問勇路”在和田縣新區人武部門前大街揭牌,“問勇”二字,來自“古有岳母刺字,今有陳母問勇”,從“岳母刺字”到“陳母問勇”,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條承載著英雄精神與民族記憶的道路,如今已成游客爭相打卡的新地標。

一路上,科考隊都在討論昆侖文化如何“活化”,例如,在直抵雲天的巨大崖壁上,頂天立地展現昆侖神話人物形象,讓人對中華民族始祖油然而生膜拜之心﹔基於“敬天法祖”,創設儀式感強又有現代感的西王母系列紀念活動……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院教授陳進國還建議,打造“數字昆侖”,讓昆侖文化傳播更廣。

昆侖文化中,既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有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圍繞昆侖地理區域,以愛國主義為內核的“紅飄帶”路線,也是熱議話題:紅其拉甫國門、抗戰國際驛運古道、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家庭教育基地、葉城烈士陵園、伽師縣飲水思源展示館、鄧纘先紀念館、庫爾班·吐魯木紀念館、老兵鎮、“問勇路”……

打造昆侖文旅IP,是一個系統工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唐自華博士說,除了加強道路及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外,更要加強自然及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用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揭示族群心理,用現代價值觀念詮釋核心內涵,強化中華民族認同體系,在旅游路線設計和產品開發中,深度融入昆侖文化研究成果。

“昆侖”能打造成為新疆文旅超級IP嗎?大家充滿信心,信心來自游客強烈的需求。新疆古道研究專家駱娟講過一個細節:科考隊在紅其拉甫國門考察時,有一批游客看到統一著裝的科考隊員,攀談起來,得知科考隊剛從昆侖山裡出來,很是激動。這些游客對昆侖了解不多,但知道昆侖進去不易,他們渴望未來能進去,於是拉著科考隊專家合影,說:“沾沾你們的靈氣!”

“靈氣”二字,寄托了多少美好!代表了多少需求!(肖春飛)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