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喀什古城保護條例施行一周年改變了什麼

2025年05月07日11:00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五月的喀什古城,活力四射。

巴扎煙火、坊隅巷陌、斑駁土牆……喀什古城游人如織熱鬧非凡,千年古韻與時代新風在此交融生輝。

剛剛過去的“五一”,是人們放鬆身心、出門旅行的好時機,也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古城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施行一周年的日子。這部新疆首次通過地方立法形式,為古城“量身定制”的保護法規,在其施行一年來,為當地帶來了什麼,又改變了什麼?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依法治理底氣更足

正值立夏,漫步喀什古城,循著歡快的音樂聲,一扇亮麗的藍色木門映入眼帘,這裡便是喀什古城第一家對外營業的民宿——“古麗的家”,也是古城保護成果的典型代表,游客們在這裡品美食、賞歌舞、體驗民俗風情。

數年前這裡還是一處普通民居,如今已成為網紅打卡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喀什市在發展中完整保存了古城的格局肌理和生活風貌,這些“原汁原味”,正是喀什古城令人向往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實現喀什古城整體性、系統性保護並不容易。

2009年喀什古城區危舊房改造綜合治理全面啟動,此后數年,喀什古城核心區、外圍片區改造依次進行。數據顯示,喀什古城改造累計投入資金逾70億元。

《條例》施行后,進一步強化了喀什古城保護的剛性約束。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民族宗教外事華僑工作委員會主任馬健介紹,《條例》對古城保護的對象、范圍、具體做法等予以明確。

“隨著旅游人數的持續增加,一些住戶想‘破牆開窗、破窗開門’,將民宅變商鋪,被我們勸阻了。”喀什市人大代表、喀什市吾斯塘博依街道古扎社區黨總支書記熱則耶·麥麥提告訴記者。

古扎社區位於喀什古城景區核心區,一些住戶為了增加收入,也想對自家房屋進行“改造”。但《條例》明確規定,喀什古城保護范圍內,不得擅自在牆體上開門、開窗。為此,社區工作人員給住戶講解《條例》內容,耐心做解釋工作。熱則耶·麥麥提說,當住戶和商戶了解到自己的想法是“違法”時,也就放棄了。

新疆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庄漢表示,居民和游客對《條例》的知曉程度,直接影響著《條例》的實施效果。

如今,在喀什古城游客服務中心、熱門打卡點和主要街巷,《條例》宣傳手冊隨處可取,宣傳海報張貼醒目﹔社區干部、講解員將《條例》宣講融入服務群眾過程中,營造人人宣傳、人人知曉、人人守法的濃厚氛圍。熱則耶·麥麥提說:“《條例》施行以來,我們依法治理時底氣更足了。”

文化紅利持續釋放

“保護是活化利用的前提。”庄漢表示,古城是會呼吸的歷史,也是時代的見証。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才能最終讓喀什古城成為一座可觀、可觸、可沉浸的開放式宜居古城,令更多人認識並讀懂它,親近並融入它。

保護並非封存歷史,而是搭建起古今對話的橋梁。如今的喀什古城,既是當地各族居民安居樂業的家園,也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

《條例》施行一年間,《非來不可》《三餐四季》《好好學習》等綜藝節目攝制組紛紛進駐,文化名人、影視明星、流量網紅也接踵而至,打卡喀什古城。喀什古城景區管委會旅游發展促進科科長王昆介紹,2024年喀什古城景區累計接待游客超2292萬人次,實現綜合旅游收入90多億元。憑借獨特魅力,喀什古城強勢“破圈”,一躍成為新疆文旅的“現象級IP”。

庄漢認為,喀什古城的“爆紅”,源於對非遺、建筑、民俗等獨特資源的成功活化利用。正是通過對這些資源的深度挖掘與創新轉化,這座千年古城才得以煥發“新生”,成為備受矚目的文旅勝地。

清晨,溫暖的陽光浸染古城,城門緩緩開啟,仿若張騫、班超等歷史人物穿越時空,於城門處靜候八方賓朋,共赴千年之約。作為游客必看的開城儀式,去年喀什古城景區精心設計“史上名城、融匯文明、智慧幽默、古城來客”4個篇章,廣受游客好評。

喀什古城景區演藝提升項目負責人楊玲說,演藝團隊突破傳統民族歌舞局限,不斷豐富表演形式,讓游客沉浸式感悟絲路文明,增強文化自信。

《條例》支持鼓勵守正創新,推動喀什古城歷史文化的活化利用,同時鼓勵居民展示傳統生產生活方式,開展民俗文化活動。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政策法規處副處長李朝陽表示,《條例》為全社會共同保護喀什古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業態創新讓古城不斷“破圈”。百年藥茶街推出“愛美茶”“公主茶”等網紅單品﹔傳統街巷中,風格各異的咖啡店散發著醇香﹔數百家旅拍店為游客定格“絲路風情”……

古城講解員木合塔帕爾·吐爾遜說:“過去游客逛兩小時就走,現在住三天都玩不夠!”在她看來,文旅深度融合,讓喀什古城從單純的旅游觀光地,蝶變為沉浸式文化體驗場,也帶動當地居民增收致富。

群眾樂享品質生活

古城保護的價值,體現在居民幸福的笑臉上,這是喀什古城最生動、最鮮活的形象。

《條例》施行一年來,當地始終堅守“保護為民”的初心,讓居民成為古城振興的最大受益者。喀什古城景區管委會產業規劃投資科科長李程表示,《條例》不僅完好守護了古城的整體風貌,更讓喀什古城特有的市井煙火氣得以延續,讓遠道而來的游客能在漫步街巷間,感受新疆獨特魅力。

《條例》全面覆蓋古城保護范圍內的消防安全、交通管理、市容環衛、物業管理、通信服務等領域,並明確要求制定旅游安全應急預案、大型活動管理辦法等安全生產管理方案。如今,喀什古城內水、電、氣、路、網、綠化等社區配套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各族群眾的居住環境煥然一新。

惠民舉措不僅體現在物質生活的改善上,更延伸至精神文化層面。喀什古城定期開辦“非遺學堂”,邀請年輕人學習土陶制作、木雕工藝等傳統技藝﹔英歌舞隊的組建,搭建起新疆與廣東兩地文化交流交融的橋梁﹔主題郵局的設立,則為居民提供了特色休閑空間……古城的文化生活愈發豐富多彩。

熱則耶·麥麥提說,有群眾反映轄區停車位不足,導致居民和游客車輛隨意停放,甚至有人將電動車電瓶帶回家中充電,存在很大安全隱患。

“《條例》明確禁止具有消防安全隱患的行為,其中就包括使用超過電路設計負荷、存在消防安全隱患的電器設備。”熱則耶·麥麥提依據《條例》,積極作為。經過多方溝通協商,去年8月,她向喀什市人大常委會提出在花盆巴扎入口等地改造停車場的建議。這一建議得到喀什市政府採納,當月,配備充電設施的停車場便建成投用,有效改善了古城交通秩序與城區環境。

改造停車場只是提升古城居民幸福指數的一個環節。李程表示,將依照《條例》規定,精心呵護喀什古城的一磚一瓦、一門一窗,完善古城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配套,提升居民生活品質與幸福感。同時,持續加大普法宣傳力度,以《條例》為堅實后盾,守護好這座千年古城。

“深入貫徹落實《條例》,以‘微更新、微循環、微改造’的繡花功夫精心織補街區肌理,讓居民安居樂業,讓游客安心打卡。”喀什市副市長楊艷峰說,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活態發展源源不斷、生生不息,讓深厚的文化自信在喀什古城的韻味中日益豐盈、永續傳承。(張磊)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