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新疆繪就一季度就業“上揚曲線”

2025年05月07日10:41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就業,是民生改善的溫度計、社會穩定的壓艙石,也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

新疆充分發揮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自貿試驗區建設的區位優勢和政策利好,促進產業發展、吸引經營主體落地,為吸納就業培植沃土。今年一季度,通過拓展平台載體、優化就業服務,落實落細促進就業各項政策措施,新疆全力穩定就業總量、擴大就業增量、提高就業質量,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01萬人,同比增長2.83%。

隨著新疆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在祖國版圖的西北角,一個充滿活力、潛力的區域就業生態圈正在逐步顯現。

政策護航

全年看首季,全局看開局。

83個自治區級重點項目集中開工﹔新設經營主體9.51萬戶……翻開新疆一季度成績單不難發現,固定資產投資、外貿進出口、提振消費、產業發展等,正在以點的突破帶動面的整體提升。

發展的“硬道理”,同樣是增長的“新優勢”。眼下,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自貿試驗區建設蹄疾步穩,人、財、物等生產要素源源不斷向新疆集聚。

把要素集聚優勢轉化為高質量就業的新空間,需要政策保駕護航。

4月13日,在巴楚縣一家紡織廠內,600余名工人正在生產線上忙碌。借助新疆人社一體化信息平台,巴楚縣人社部門對這家企業享受政策補貼情況進行梳理排查,做到“直補快辦”。

“僅紡織服裝企業社保補貼這一項,我們就有624人次享受了政策,總金額約61.5萬余元。”該廠廠長朱海庄說,惠企政策極大提高了企業吸納就業的積極性,助力企業達產增效。

和田地區落實社會保險補貼、職業技能培訓補貼等各類就業補貼7.76萬人次8936.61萬元﹔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落實各類就業補貼4369萬元,惠及群眾4.3萬人次……人社部門通過數字化手段重構政策兌現流程,一系列惠民惠企就業政策精准直達,為企業發展減負擔、增后勁。

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社保經辦服務“疆內通辦”等便民政策,為更大范圍的勞動力柔性流動破局。

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既注重保障用工、深入挖掘就業增長潛力,還具有長遠的戰略眼光。

圍繞“十大產業集群”發展需要,新疆深入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加快構建與推進高質量發展、擴大高水平開放相適應的人才服務體系,政策的乘數效應正在顯現。

走進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材料物理與化學研究室,今年2月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姬乙雄正在忙碌。

放棄北上廣,選擇新疆,姬乙雄坦言,除了建設大西北的使命和情懷,他更看重新疆一系列人才政策營造出的更優人才生態環境。

“無論是‘2+5’重點人才計劃,還是100億元人才發展基金,新疆人才政策體系體現了對初期科研工作者的友好,我想在這裡踏踏實實做點事。”姬乙雄說。

僅一季度,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就引進高層次人才12名,涉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核科學與技術等多個領域。

“新疆堅持就業優先政策導向,努力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營造近悅遠來、拴心留人的良好環境。”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黨組書記陳志江說。

服務集成

穩定和擴大就業,要積極涵養就業存量,培育就業增量。

堅持普惠服務和精准施策相結合的公共就業服務,以一根針穿起千條線,是促進勞動力和崗位“雙向奔赴”的關鍵一環。

隨著新疆各行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需求越來越大,致力於人工智能、大數據開發等業務的新疆昆侖麒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今年的項目訂單量飛速增長。

“得知我們人手緊張,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人社局的干部不僅點對點為我們推送招聘會信息,還經常帶著企業的資料去大大小小的招聘會宣傳,幫我們解了燃眉之急。”該公司負責人楊喬龍說,今年以來,企業共吸納了38名高校畢業生,經過培訓后充實到5個項目組中,已成為企業發展的有生力量。

一季度,新疆共組織開展各類招聘活動1281場次,參與用人單位2.99萬余個,提供崗位44.47萬余個。

與此同時,新疆“走出去”的步子越邁越大。

兩個月前,四川籍農民工劉建平在遂寧市組織的一場勞務協作招聘會上,遇到沙灣市人社部門的干部,了解了新疆的就業政策和發展前景后就決定來新疆就業。現在,他已成為沙灣市一家企業的技術施工員。

“企業提供免費食宿,為我們買了商業保險,節日還會發一些福利。新疆有農民工工資支付監控預警平台,工資每個月都准時到賬,我把幾個四川同鄉也介紹到這裡務工了。”劉建平說。

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組成工作小組,分赴甘肅省、山東省等地開展勞務對接﹔塔城地區收集風電制造類、紡織服裝類、裝備制造類等企業崗位,前往四川省、貴州省、遼寧省等地開展勞務協作﹔哈密市通過建設智慧化就業服務綜合平台,設立“豫哈就業服務專區”,實現兩地人力資源互通互聯共享……一個“產業互補、人才互通、服務共享”的跨區域協作網絡,正在不斷拓寬就業生態圈外延。

在新疆,通過技術賦能與機制創新,一個全鏈條、全周期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正在完善,一步步兜住、兜穩、兜牢重點群體就業。

“阿爾孜古麗,工作快兩個月了,還適應嗎?”在新疆瑞業智能織造有限公司生產線上,來自岳普湖縣岳普湖鎮的阿爾孜古麗·如蘇力見到了前來跟蹤回訪的岳普湖縣人社部門干部。

今年2月,阿爾孜古麗進行了失業登記。岳普湖縣人社部門通過自治區就業創業綜合服務平台看到信息后,第一時間與她取得聯系,了解其就業意願后,經常給她推送就業崗位。

“得知這家企業在招工,人社部門的干部帶著我去廠子裡參觀,看到這裡環境很好,待遇也不錯,我就報名了,不到半個月就拿到了2000元工資。”阿爾孜古麗說,廠子實行計件制,隻要用心學,以后的工資會更高。

培訓提質

通過掌握技能獲得穩定和體面的工作,讓工作有盼頭,努力有方向,是許許多多普通勞動者朴素的心願,也是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的突破口。

年齡偏大、沒有一技之長,曾是52歲的楊成面臨的就業困境。對巴州鑫鳴發鋼化玻璃廠來說,隨著業務不斷拓展,急需專業叉車工人,這同樣是個難題。

今年以來,新疆積極推行“人社+N”協同機制,整合住建等部門資源,試點開展“一培雙証”新模式。

在積極開展政府補貼性就業技能培訓的同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將行業部門特種設備操作証、大型機械操作証等考試內容納入職業技能培訓范圍,僅需參加一次培訓,就能通過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和行業部門考試后取得雙証。

年初,楊成通過參加巴州人社部門組織的“一培雙証”叉車技能培訓,不僅考取了特種設備操作証,還獲得了職業技能等級証書。培訓結束,人社部門了解了他的就業意向,根據前期“訪企拓崗”情況,推送了巴州鑫鳴發鋼化玻璃廠的招聘信息。現在,他已成為玻璃廠的一名叉車司機。

“每個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雖然每天都很忙,但靠技術掙錢,心裡踏實。”楊成說。

勞動者從“能就業”到“就好業”,企業從“招上人”到“招對人”,轉變的背后,是新疆將行業准入資質與職業技能認証深度融合,以技能培訓為切入口,推動就業質量雙提升、促進產業適配精准對接的有益探索。

一季度,新疆共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30.49萬人次,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50.82%。隨著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走向深入,新疆正在推動構建產業龍頭企業牽頭、相關重點企業共同出資、技工院校提供培訓資源的產訓評一體化技能生態鏈。

從“能源重鎮”到“產業強區”,新疆准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蛻變,首先在人。

進行設備巡檢、檢查設備運行情況……在一家綠色礦業企業集控中心內,賀宇目不轉睛盯著大屏幕上實時變化的各項指標。

看好准東發展前景,去年,讀大四的賀宇選擇進入准東現代產業學院,學習與現代產業發展需求緊密相關的技術技能知識。

作為全疆首家由政府、園區、高校、企業共建,跨專業、跨學科、跨團隊、跨業界的實體化運作產教融合聯合體,准東現代產業學院由准東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和新疆工程學院聯合辦學,推動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協同進步。

“從數控技術、焊接技術到管理能力的提升,我不僅學習了與專業相關的外延技術,還通過輪崗歷練,增加了與崗位的適配度。”賀宇說,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讓他少走了很多彎路,隨著傳統產業的數智化轉型加快,他還在不斷加緊學習。

2023年,准東現代產業學院共培養了1297名學生在准東企業就業。2024年共1168名學生進入准東就業。

人才培養精准化、技能培訓定制化、實習就業訂單化、科學研究企業化的辦學模式,正在推動新疆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為區域就業生態圈的可持續發展夯基壘台。(趙春華)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