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巴什佛寺遺址裡有個“文物活地圖”

春日的沙塵天阻擋了游客前往卻勒塔格山南麓蘇巴什佛寺遺址的腳步,但肖佔玉對這樣的天氣卻習以為常。近日,作為新疆庫車市文物普查隊的一員,肖佔玉又來到這處自己曾經守護5年的地方——新疆規模最大的佛寺遺址,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
從事文物保護工作以來,庫車市200多處不可移動文物點都留下了肖佔玉的足跡。常年的田野考察讓這位56歲的文保員身形精瘦,被同事稱為“文物活地圖”。“現在我們每年都要用一個多月時間跑遍這些遺址。”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年輕普查隊員遇到疑問時,這位走了20多年文物保護之路的老兵總能給出答案。
走在蘇巴什佛寺遺址的木棧道上,肖佔玉撫過風化斑駁的牆垣,目光掃過大殿、佛塔等遺跡。在庫車眾多文物點中,他對這座佛寺遺址感情最深。1999年,肖佔玉成為遺址首位專職看護員,面對的是剛通電的看護用房,每周需騎摩托車往返縣城兩次採購物資,夜間唯一的消遣是自帶的電視機和DVD。
2014年6月22日,這座見証絲路文明的遺址迎來重大機遇——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遺址點,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如今殘存的3米寬、10余米高的牆體,已屹立近1500年,其工藝為砂石夯筑和土磚砌筑,牆體凹槽中留有曾支撐大殿穹頂的巨柱痕跡。
“這些凹槽是建筑史上的活教材。”肖佔玉指著牆體介紹。20多年間,他親歷遺址保護升級:防護欄取代了牧民的鐵絲網,庫車河兩岸筑起防洪壩,數字化監測設備陸續進駐。令他欣慰的是,游客通過遺址認識庫車龜茲文化的同時,文物保護意識也在增強,現在再沒人攀爬牆垣拍照了。
如今已轉型為普查隊員的肖佔玉,仍保持著每月巡查遺址的習慣。他參與的庫車友誼路墓群考古曾入選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而正在進行的蘇巴什佛寺遺址考古項目,則致力於破解寺院布局之謎。面對年輕隊員,肖佔玉說:“我要發揮‘活地圖’作用,帶著大家一起干,守護好這片土地上的文物古跡。”(姚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