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炫:讓農戶用上國產好犁

清風拂綠農事忙,當前的新疆大地,各式各樣顏值高、功能全的農機活躍在田間地頭,讓農業生產科技范兒十足,其中不乏鄭炫團隊研發的犁具。
鄭炫是新疆農墾科學院機械裝備研究所研究員,從小在兵團長大的她,對拖拉機等農機懷有濃厚興趣,因此上大學時選擇了農業機械化專業。1993年大學畢業后,鄭炫將興趣愛好變成了一生的追求,一直奮戰在農機科研第一線。
二十世紀90年代,新疆用的大馬力拖拉機配套犁具幾乎全靠進口,一台進口液壓翻轉犁的價格抵得上農民好幾年的收入,許多人望“犁”興嘆,隻能用笨重的傳統農具,效率低、成本高,遇上戈壁灘的硬土,一整天翻不了幾畝地。
有老鄉問鄭炫:“鄭技術員,咱們啥時候能用上自家的好犁啊?”這句話像一塊石頭壓在鄭炫的心裡,從那時起,她和團隊下定決心,一定要研發出讓農民用得起、用得好的國產犁具。
為突破關鍵技術,鄭炫團隊連續數月深入田間地頭,實地觀察作業效果,熬夜分析相關數據。針對北疆土壤普遍偏黏板結、南疆多鹽鹼地與戈壁礫石的地域性差異,他們進行了無數次試驗與改進,終於研制出匹配100馬力到180馬力拖拉機的液壓調幅犁系列產品。這些產品很快在自治區和兵團大規模推廣應用,成為耕作機械的主力機型,極大降低了農民的農機使用成本。
一直以來,鄭炫團隊始終聚焦農戶的實際需求,在農機研發的道路上深耕細作,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帶進農戶家中。他們經常深入兵團各團場,傾聽農戶需求,不斷對研發產品進行改進和提升,更好滿足農業生產需求。
有一次,鄭炫在兵團七師129團回訪偏置犁使用情況。有農戶反映,土壤鹽鹼含量高,拖拉機裝上這種犁作業,一邊的輪子走在溝裡,另一邊的輪子走在未耕地上,容易打滑,增加了牽引負荷,作業指標達不到要求,希望能研制出讓拖拉機在溝裡和未耕地上都能作業的偏置犁。
回到單位后,鄭炫立刻根據農戶的需求,帶領團隊在原有偏置犁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進,研制出一種滿足農戶需求的新型偏置犁。這種新型偏置犁在兵團七師迅速推廣,深受職工群眾的歡迎。
工作30多年來,鄭炫帶領團隊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關。針對50厘米以上的深翻作業需求,團隊研制出序列式深翻犁﹔針對多石戈壁灘,他們成功研發過載保護自動復位犁。2024年,團隊又推出自動無級調幅犁,農戶可以在駕駛室操控,實現整機快速調幅。
這些年,鄭炫在科研學術上一路高歌猛進,獲得了很多榮譽,日前在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她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面對成績和榮譽,鄭炫說,自己趕上了好時代,從科研經費保障到人才政策傾斜,從科研基地建設到成果推廣扶持,黨和政府為科技工作者搭建了最堅實的創新平台,“讓我們能夠心無旁騖、全身心投入到科技創新中,持續在農機領域取得突破。”
鄭炫表示,在未來的道路上,她將帶領團隊錨定農業現代化戰略需求,堅定自主創新的信心和決心,圍繞“智能耕深調節”“精准作業監測”等方向開展攻關,研發高適應性的新一代農機裝備,在服務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上展現更大擔當和作為。(王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