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建設農業強區目標 奮力譜寫新時代新疆“三農”工作新篇章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的新疆實踐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三農”問題,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著眼農業強區建設目標,大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為農業強國建設積極貢獻新疆力量。
一、堅決扛牢糧食穩產保供重任,農業基礎更加穩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和農業大國,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頭等大事就是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當前,我國糧食供需仍處於緊平衡狀態,玉米產需存在較大缺口,大豆80%依靠進口,2024年糧食進口量達1.58億噸。隻有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更有信心、更有底氣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新疆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重要指示精神,搶抓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重大機遇,強化農業生產要素保障,深入挖掘增產潛力,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正從昔日的戈壁荒漠變成國家的“西部糧倉”。
——糧食供給保障更加有力。新疆堅決扛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將糧食工作方針由“區內平衡、略有結余”調整為“區內結余、供給國家”,以大面積單產提升為重點,深入開展“百畝攻關、千畝創建、萬畝示范”工作,推動糧食增產豐收。近三年,新疆糧食種植面積累計增加882.5萬畝、佔全國增量的34.8%,糧食產量累計增加118.9億斤、佔全國增量的25.1%,成為全國糧食產能增量最多的省區,“中國碗”裝了更多“新疆糧”。2024年,全疆糧食播種面積4440萬畝,較上年增加202.9萬畝,增量居全國第一﹔總產達466億斤,較上年增加42.2億斤,增量居全國第二,糧食產量全國排名上升到第13位﹔單產1050斤/畝,首次躍居全國第一,率先在全國建成百萬畝玉米“噸糧田”,糧食生產實現面積、單產、總產“三增長”,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的貢獻度不斷提升。
——棉花優勢地位持續鞏固。新疆以高標准農田建設和推廣規模化經營為抓手,引導棉花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實現“總產穩、單產增、質量優”目標。2024年,全疆棉花總產達568.6萬噸、同比增長11.2%,連續7年穩定在500萬噸以上,以不足全國7%的耕地貢獻了全國92.2%的棉花產量。棉花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100%,精量播種、干播濕出、精准水肥調控等技術覆蓋率超過90%,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7%以上,機採率突破90%,百畝、千畝、萬畝連片籽棉單產分別創出743.6公斤、667.6公斤、630.5公斤全國高產紀錄,皮棉平均單產首次突破150公斤/畝,品質均達歷史最好水平。棉花紡織產能持續增長,2024年全疆新增紗錠461萬錠、各類織機2.76萬台,紗產量同比增長16.4%、布產量同比增長75.3%,棉花疆內轉化率42%,從田間到車間,一朵朵棉花“鏈”起金色產業,成為帶動各族群眾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綠色畜牧產品和優質果蔬生產提質增效。新疆加快實施畜牧業振興行動,大力推進優質飼草基地、標准化養殖基地、畜牧種業基地建設,出台穩定肉牛肉羊及奶產業發展九條政策措施,推動畜牧業持續快速發展,肉、奶、禽蛋產量節節攀升。2024年,全疆肉類產量211.8萬噸、牛奶產量198.1萬噸、禽蛋產量41.4萬噸,更多優質畜牧產品上了全國老百姓的餐桌。出台綠色有機果蔬產業集群建設行動計劃(2023—2025年),聚焦產業集群建設,以低產低效果園改造、鏈主企業培育等為重點,打造優質林果生產基地,綠色果蔬產品的品質和競爭力大幅提升。2024年,全疆特色林果產量1400萬噸,紅棗、葡萄、新梅產量居全國首位。主產區果農林果收入佔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左右,部分主產區縣市高達60%以上,越來越多群眾吃上了林果“增收飯”。積極探索在廣袤的戈壁沙漠上發展設施農業,打造戈壁灘上的“菜籃子”,2024年全疆蔬菜產量2313萬噸,冬春蔬菜供給能力持續提升,水產品產量19.65萬噸,新疆海鮮成為全國人民餐桌上的“新寵”。
——農業生產基礎條件不斷夯實。新疆高標准農田建設穩步推進,累計建成5989萬畝、佔永久基本農田的72.8%,提前完成國家高標准農田建設“十四五”規劃目標下達的新增建設任務,農業發展“耕基”更加穩固。成立自治區黨委水資源管理委員會,加強地方和兵團、流域與區域等協同治理,構建起南疆以塔裡木河流域“九源一干”為重點,北疆以“六河一湖”為重點的水資源管理機制。2024年,全疆農業供水560.08億立方米、灌溉面積7.74億畝次,較上年分別增加3.12億立方米、624萬畝次,有力保障了農業增產增收。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建成全國最大的棉花制種基地,棉花種子加工水平國際領先。2024年,新疆農作物制種面積350萬畝,位居全國第二,產量超過140萬噸。
二、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村地區更加繁榮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當前,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等問題較為突出,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短板,直接關系現代化的速度、質量和成色。新疆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現高質量發展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著力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和治理水平。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涉農產業集群高效發展。新疆制定糧油、棉花和紡織服裝、綠色有機果蔬、優質畜產品產業集群建設行動計劃,加快培育一批“群主”企業和產業鏈“鏈主”企業,持續做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畜頭肉尾”延鏈增值大文章,農業產業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2024年,全疆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350.01億元、增速居全國第二位,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2163.2億元,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超過65%。全面塑造“品味新疆”農業品牌整體形象,更多融入文化內涵的新疆土特產成為潮流商品。大力實施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2024年新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2個、農業產業強鎮48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8個,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統籌城鄉一體發展,和美宜居鄉村建設扎實推進。新疆深學細悟“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和工作方法,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一座座村庄向美而行,繪就出幸福底色。截至2024年底,全疆農村公路總裡程約16.1萬公裡,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8.5%,電網供電可靠性達到99.88%,行政村寬帶網絡和快遞服務基本實現全覆蓋,南北疆天然氣利民管道擴建工程一期建設完成,煤改電二期工程圓滿收官,城鄉抗震安居工程目標任務全面完成,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持續改善。常態化開展村庄清潔行動,扎實推進200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農業面污染源防治取得積極成效,村容村貌發生明顯變化。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全疆農村義務教育鞏固率保持在99%以上,有衛生室的行政村佔比達97%,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綜合保障政策惠及更多困難群眾,美麗鄉村成為“看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的好地方。
——深化農村改革,發展活力持續增強。新疆聚焦農業農村重點領域、關鍵環節,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激活資源要素,推動農村發展提質增效。堅持“大穩定、小調整”,穩步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研究制定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細則,把更多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建成14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成立全疆首個“四級一體”農村產權交易平台,博州、沙灣市列為國家農村產權交易規范化試點。通過集體產權改革,進一步喚醒了農村沉睡資產,拓寬了農民增收途徑。截至2024年底,全疆累計創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萬余個,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超1.5萬個,直接服務小農戶100多萬戶。
——堅持大抓基層鮮明導向,鄉村治理效能穩步提升。新疆堅持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穩疆安疆的長遠之計和固本之舉,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體系,充實基層一線工作力量,全面提升鄉村治理能力。系統謀劃、一體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常態化排查整頓提升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優化村“兩委”班子結構,基層抓黨建、抓宣傳、抓生產、抓發展、抓作風的“能人”有了,各項制度的“硬杠杠”有了,基層黨組織成為各族群眾的“主心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持續完善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和排查化解機制,建設8800多個村級“石榴籽服務站”,創建“庫爾班大叔調解室”調解品牌,推動“楓橋經驗+民族團結”雙線融合。統籌推進基層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加大農牧民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力度,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活動,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族農牧民群眾交往交流交融不斷加強,“五個認同”深入人心。
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農民生活更加紅火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不斷增加農民收入,讓億萬農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掉隊,不僅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體現,也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新疆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多途徑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農民持續穩定增收這一中心任務,出台關於促進農民大幅增收的指導意見,不斷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讓農業強區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農牧民群眾。2024年,新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27元,同比增長8.2%,增速全國第二,脫貧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新疆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底線任務,扎實推進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沒有發生規模性返貧。過渡期內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落實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實時預警、未貧先防、突貧速扶、常態清零,做到應納盡納、應扶盡扶。實施南疆產業發展專項行動,將中央銜接資金60%以上用於產業發展,支持南疆的比例達70%,精准實施3000多項產業到戶項目,75萬脫貧戶內生動力不斷增強,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
——農民就業增收步伐加快。新疆堅持市場化社會化就業與政府幫扶相結合,創造更多與農村勞動力相適應的就近就地就業機會,推動各族群眾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的就業。2024年,全疆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300余萬人次,脫貧人口實現就業110余萬人。堅持把產業發展落實到促進農牧民群眾增收上,大力發展紡織服裝、電子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演藝和餐飲等富民產業,促進農民在二三產業中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產業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了鄉村、留給了農民。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不斷完善,建立以龍頭企業為引領,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廣大農戶分工協作、利益共享的聯結方式,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興業富民之路越走越寬。
——農民綜合素質不斷提升。新疆聚焦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堅持需求導向、產業主線、分層實施,全面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積極發揮各級技工學校、職業院校主陣地作用,以農業技能為主,讓農牧民群眾全面掌握新理念、新技術、新業態,實現學有所獲、學有所用。支持農村勞動力參加職業技能大賽,帶動實現有勞動能力家庭至少1人穩定就業,增強了農牧民參與發展的信心動力,日子更有奔頭。
四、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加快實施農業強區戰略,為建設農業強國作出更大新疆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三農”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極端重要,須臾不可放鬆,務必抓緊抓實。新疆土地資源豐富,光熱條件獨特,土壤、水、草、大氣等質量好,農業發展潛力巨大,有條件也有能力在農業強區建設上走在前、作示范。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錨定打造全國優質農牧產品重要供給基地的戰略定位,扎實做好新時代新疆“三農”工作,不斷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第一,強化政治責任,守牢糧食安全底線。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也是新疆作為農業大區必須扛起的使命任務。全疆上下要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充分挖掘耕地和水資源潛力,著力穩面積、優結構、攻單產、提產能,力爭糧食產量再上新台階。加大糧食生產政策支持,落實落細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充分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抓糧積極性,讓種糧農民有錢掙、有盼頭。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加強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不斷提升農業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優化重要農牧產品生產供給體系,推進林果業提質增效工程、畜牧業振興行動,發展特色水產養殖,緊盯國家所需、竭盡新疆所能,全力保障國家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
第二,增強底線思維,堅持不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今年是國家設定的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全疆上下要在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基礎上,一體謀劃過渡期后各項工作,推動防止返貧致貧工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升防止返貧致貧監測效能,精准開展動態監測,既要嚴防整村整鄉的返貧致貧風險,也要緊盯每一個監測對象、每一個有返貧致貧風險的個體,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千方百計推進就業增收,持續深化援疆省市、兵地、南北疆勞務協作,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渠道,讓幫扶產業成為持續帶動增收的富民產業,不斷增強脫貧群眾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第三,樹牢系統觀念,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鄉村美不美、設施全不全、服務好不好,直接關系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要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壯大縣域經濟,增強城鄉經濟聯系、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有計劃、分批次打造不同類型的互嵌式小區和鄉鎮。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重點抓好農牧民群眾急需急盼的民生領域基礎工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持續打造優勢特色產業、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強鎮等聯農帶農富農載體,加快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延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條,提升新疆特色農產品競爭力,不斷帶動更多農牧民群眾就業增收致富。
第四,堅持守正創新,全面落實農村改革任務。“三農”是個“慢變量”,有很強的政治性和政策性,抓農業農村改革一定要增強歷史耐心、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守正創新、扎實穩妥推進。“守正”就是要堅決守牢改革底線,不管怎麼改,都不能把農村的集體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生產能力改弱了,不能把農民利益損害了,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方向推進。“創新”就是要結合新疆實際,圍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於深化農村改革的目標任務,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統籌推進林業、農墾和供銷社改革等重點任務。要尊重基層首創精神,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通過改革破解鄉村振興中“人、地、錢”等制約因素,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第五,健全治理體系,提高鄉村善治和鄉風文明水平。基層治理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重要保障。要牢牢把握“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總要求,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不斷提高鄉村治理水平。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扎實開展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選好發展帶頭人,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持續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讓基層干部騰出更多時間精力為老百姓辦實事、解難題。深入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大農牧民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力度,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繁榮鄉村文化、培育現代文明。全力守護鄉村穩定安寧,深入推進反恐維穩法治化常態化,統籌防范化解各領域風險隱患。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做實做細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不斷提高鄉村建設水平和治理效能。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我們必須從全局的高度深刻認識做好“三農”工作的特殊重要性,錨定打造全國優質農牧產品重要供給基地的戰略定位,以更高標准筑牢糧食安全防線,更大成色兜牢民生保障底線,不斷加快農業強區建設,奮力譜寫新時代“三農”工作新疆篇章。(辛正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