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水害”變“水利” 戈壁變綠洲——探訪全疆首個高鹽礦井水綠化造林示范工程

2025年04月29日11:18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4月24日,新疆哈密大南湖戈壁熱浪蒸騰。這片毗鄰羅布泊的荒原,是人們印象中典型的荒涼之地。

車輛在哈密至羅布泊公路上疾馳,車輪揚起的沙塵在道路兩側彌漫,喧囂的城市逐漸被甩在身后。驕陽下,遍布砂礫的戈壁灘顯得廣袤無垠。

一個半小時后,車輛拐上一條無名公路——這是徐礦集團哈密能源有限公司自建的礦區專用路。沿路前行20分鐘,眼前景象突變:大片白刺、梭梭、紅柳﹔高大的廠房、矗立的煤倉﹔稍遠處,火電站冷卻塔噴吐出的白色蒸汽在藍天中化作朵朵“白雲”。

這裡已是戈壁深處,沙土泛著白鹼,空氣燥熱。細看之下,一行行灌木根部鋪設著滴灌帶,纖細透亮的水流不知疲倦地浸潤著土壤。

“這些水來自地下,經初步處理后的高鹽礦井水是這片植被的生命之源。”徐礦集團哈密能源有限公司環保部部長時均亮解釋道。

戈壁深處鳥飛魚躍

徐礦集團哈密能源有限公司的煤礦、煤倉、辦公樓、水處理廠等集中分布,廠區開闊整潔,地面少見塵土,氣溫也比戈壁灘涼爽幾分。

“小環境的改善,得益於廠內外的綠化建設。”時均亮說,廠區外2250畝綠化地已在戈壁中形成“綠島”。

站在綠地觀景平台遠眺,成片梭梭、紅柳隨風搖曳,成行的白刺等沙生植物點綴著荒原。灌木叢中,鳥兒不時騰空振翅﹔不遠處的人工湖上,白鷺翩躚起舞。

廠區內,除道路、樓宇周邊的綠化帶外,還有一片“百果園”,種著蘋果、紅棗、梨等果樹﹔幾塊地膜覆蓋的田地裡,哈密瓜、西瓜幼苗即將破土。

“這是職工參與種植的。每年七八月份我們會舉辦豐收節,大家一起摘瓜果、品美食,已是慣例。”時均亮介紹,今年果樹瓜苗長勢良好,預計7月上旬舉辦豐收節。

“我們還有一個魚塘,周末職工可以釣魚。”該公司環保部部長助理韋日忠補充道。

魚塘位於新建小公園旁,毗鄰健身步道與草坪。數百平方米的水池中,受驚的魚兒不時躍出水面,大的足有一尺多長。

“有水就該有魚,魚是我們放養的,定時投喂,長得不錯。”時均亮說,廠區遠離城市,建魚塘既豐富職工生活,也展示企業的生態理念與綠化成果。

“甘泉”是這樣誕生的

綠化的關鍵在水。為做好“水文章”,徐礦集團哈密能源有限公司下足了功夫。

大南湖五號煤礦開採過程中伴生大量礦井水,原設計水處理設施的日處理能力為2000立方米,但實際涌水量遠超設計值,原有設施難以滿足需求。公司立即追加資金投入,將日處理能力提升至1.08萬立方米,保障了正常生產。

然而,新的挑戰接踵而至。大南湖戈壁毗鄰羅布泊,土壤含鹽量高,加之千百年鹽分累積,形成數米厚鹽殼,地下水礦化度普遍較高——該礦地下水平均含鹽量達16克/升。相較我國大部分地下水含鹽量200—500毫克/升的標准,這裡的地下水屬於強咸水(含鹽量10—50克/升)。高鹽礦井水成為生產與生態的雙重“攔路虎”。

2019年,該公司投資1.6億元新建礦井水處理廠,採用“混凝沉澱+過濾+一級反滲透+ ED(電滲析)”工藝,對高鹽礦井水進行沉澱、濃縮、除鹽深度處理。夾雜粉煤灰的烏黑礦井水在沉澱池、過濾池、反滲透和電滲析車間“走”過一遍后,變得清澈透明。

鹽鹼灘成百果園

解決水源后,大規模綠化提上日程,但在高鹽環境中種樹談何容易?

大南湖區域地表土壤平均每千克含鹽量超過100克,普通植物難以存活﹔鹽分遇水溶解易形成空洞,導致植物根系腐爛﹔戈壁春夏秋三季的干熱風更是植物的“天敵”。

“公司與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合作,組建聯合攻關組,對水質、土壤進行135次採樣分析,提出‘以鹽治鹽’方案,篩選出梭梭、紅柳等10種耐鹽先鋒植物。”韋日忠回憶道,2022年,團隊先開展50畝試驗,高鹽礦井水初步處理后通過調控滴灌流量和滴水時間控制土壤鹽分分布、在植物根部施用微生物包增強耐鹽能力等創新技術,成功破解高鹽土壤栽培、耐鹽植物選種等難題。

一年后,試驗田植物成活率達52%,達到預期目標。2023年、2024年綠化面積持續擴大,總面積達2250畝,先后投入資金2000余萬元。該公司組建了專業維保隊,確保綠地長效存續。

“2000多畝綠植吸引了狐狸、野兔等野生動物和白鷺等候鳥連續兩年棲息人工湖。”時均亮說,經測算,綠化地年固碳1800噸、阻滯沙塵12萬噸,礦區空氣優良天數增加了46天。

生態改善激發職工熱情,大家自發在廠區種樹,“百果園”建設一呼百應,公司的經營發展也駛入快車道。

2024年3月,徐礦集團哈密能源有限公司大南湖5號煤礦以97.3分的高分通過自治區綠色礦山驗收,成為新疆首個“產煤不見煤、用水不排水”的現代化礦井。今年,該公司“高鹽漬區礦井水生態治理與資源化利用”項目入選新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庫,成為全疆首個高鹽礦井水大規模綠化造林示范工程。

記者手記

把環保“及格線”干成“標杆線”

“其實,當初我們完全可以不搞大規模綠化,縮小規模符合要求就行,這樣企業的投入會小得多。”4月24日,記者在徐礦集團哈密能源有限公司採訪時,相關負責人坦言。

是“及格”就行還是爭創優秀?對當時剛剛投產不久的企業而言,這是一道棘手的選擇題。

若選擇“及格”,企業能省下很多成本,無需聘請專業科研團隊、無需買進大批苗木、無需反復補種、無需預先試驗。綠地小一點,無非是礦區沙塵多些、風熱些,這些“小問題”看似都能“將就”。

但大規模植綠、爭創優秀,意味著要持續投入人力、物力、財力,且成效未必立竿見影。在傳統發展邏輯裡,這似乎是筆“不劃算”的買賣。

然而,徐礦集團哈密能源有限公司卻果斷選擇了后者。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企業管理層深刻認識到,向“綠”而行的高質量發展才是可持續之道。企業不能隻算經濟賬,更要算好生態賬、社會責任賬,這是對戈壁荒漠的承諾,更是對綠色發展理念的踐行。

如今,這家企業的高鹽礦井水生態治理實踐已形成示范效應,哈密大南湖戈壁多家煤礦正復制“徐礦經驗”,掀起荒漠治理與綠化熱潮。大南湖礦區礦井水若能全流程處理並用於生態修復,將為破解西北干旱區鹽漬化難題提供全新路徑。徐礦集團的創新實踐証明,工業開發與生態保護並非對立,隻要轉換思路、舍得投入,“生態負債”完全能轉化為“綠色資產”。(魏永貴 郭子毅)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