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吉爾:成長在新疆詩意的大地上

“我出生的時候大雪封住了我們的牧場,那是新疆吉木薩爾縣泉子街鎮一個叫泉溝的地方。我的母親是跟著父親從山東輾轉來到大西北的堅強女性,她的血脈裡流淌著北疆草原的風和南疆戈壁的風骨,從此她成了地地道道的新疆人,在那片四面環山的牧場裡和人們一起種植麥子、大豆、油菜。而我也在此成長。”世界讀書日前夕,作家吉爾跟記者聊起了自己與新疆的故事。
吉爾原名黃鳳蓮,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新疆作協簽約作家。作為扎根庫車的寫作者,吉爾聚焦於“龜茲”和“庫車”的歷史想象與現實構造,以當代視角和生命體驗重新激活地方性知識。燦爛的龜茲文化、獨特的民俗風情、廣袤的山川河流都為她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創作源泉。其作品曾獲首屆“詩探索·中國春泥詩歌獎”、第一屆及第二屆塔河文藝獎,還多次獲得國家級、自治區級文學獎項。
在吉爾的世界裡,新疆是彩色的。她回憶說:“家后面山坡上散落的白氈房裡住著牧民,那裡的阿帕叫我尕丫,用衣角兜著奶疙瘩在山坡上喊‘尕丫’時,回聲能在山間回蕩好幾個來回。一年中他們要趕著牛羊、馬匹經歷好幾次轉場。他們與我的父母告別時,我總擔心他們走了就再也不回來,躲在母親身后不停地哭。”
自此,吉爾的心裡就埋下了新疆詩情畫意的種子。長大后,隨著閱歷的積累,她開始創作大量展現鄉土文化的詩歌。她的組詩《穿越》《世界知道我們》能讓讀者從詩句裡感受到新疆的溫柔與豐沛,特別是歷時六年完成的詩集《我從未與世界如此和解》,聚焦這片土地的古老歷史與豐厚文化,洞窟、石林、神木、峽谷、村落、河流、葡萄園……她從生命視角和人文關懷對其進行觀照與剖示,拉近歷史與當下的距離,對個體、歷史、世界和人生展開深層思考。該作品獲得首屆“天山文學獎”提名獎。
“這本書中,我從庫車市出發,是思想的行走,更是生命的貼近,是我和庫車、龜茲、新疆、絲路的相遇與重逢。詩歌是正直的、善良的、慈悲的、包容的。也正是在這本書的創作中,我完成了和新疆大地精神的連接。我不是游子,不是她的養子,我是她親生的文學之子!我的血脈裡流淌著她的山川河流、歷史支脈和她的人間煙火。”說起創作《我從未與世界如此和解》的過程,吉爾動情了。
在吉爾的詩行間,能看見塔裡木河的波光、觸摸到龜茲古城的紋路……正如詩人林莽的評價:吉爾的詩緊密與大地和生命相連,將這片土地上古老文明與現代詩歌藝術相融合。
為多維度講述家鄉故事,2021年,吉爾將目光投向兒童文學領域。她用3年時間走遍庫車的村村落落,以作家和詩人的雙重目光重新審視這片土地。她沉醉於非遺技藝的傳承現場,在土陶匠人即將搬離的作坊裡,聆聽七代制陶世家的興衰往事﹔在土肥皂作坊注視夫妻默契配合的古老手藝﹔在銅器傳承人家中端詳承載三百年技藝的銅壺……
“走訪時的見聞讓我意識到,記錄這些故事比虛構文本更具震撼力,這樣的記載至關重要。”吉爾說。
她長期擔任藝人們的“代言者”,成為他們信賴的“丫頭”:在齊滿鎮巴扎,結識了跳頂碗舞時會蒙住眼睛的傳承人努爾薩罕·巴哈吾東﹔在熱斯坦街,遇到民歌傳承人海力切木·鐵木爾﹔還有龜茲古渡口總招呼“來我店裡坐會”的三代茶商吐地·艾可木……
帶著這份深情,吉爾創作出兒童小說集《一封來自蘇巴什城堡的信》。作品以庫車老城為背景,講述非遺技藝的堅守,將蘇巴什城堡、克孜利亞山等真實地標幻化為“理想之城”,用童話語言呈現地域風情、古老手藝與人物命運,展現這片土地的精神內核。
“我四歲就隨父母從吉木薩爾遷居至此,卻從未像現在這般深愛這片土地。在尋訪古跡的旅程中,我在更廣闊的歷史空間裡重新認知故土與自己,愈發清晰感受到命運中那條與母親臍帶斷開后又重建的精神紐帶。”吉爾感慨道。
吉爾筆耕不輟,在古跡尋訪中完成詩集《龜茲明鏡》,正創作講述老城故事的新作《熱斯坦街》。“願我的作品能讓更多人看見新疆,讓家鄉成為心之所向。”吉爾說。(阿比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