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黑科技”裡探春耕——跟著新農人看兵團農業科技范兒

2025年04月27日10:55 | 來源:兵團日報
小字號

打開手機軟件,春耕進度一目了然﹔放眼田間,無人駕駛播種機忙碌作業……在兵團,越來越多的新農人將新技術、新裝備、新理念投入希望的田野,為農業注入科技新活力、增收新動力。

在新農人的帶領下,田間地頭發生了哪些變化?新農人與“老把式”如何合作共贏,共同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連日來,記者走進春耕春播一線、探訪溫室大棚,從智能農機的轟鳴聲和精准農業的一項項數據中,記錄和體味體會兵團新農人的奮進歷程。

新理念,讓春耕“潮”起來

“開水嘍!”

4月18日,在十四師二二四團十二連職工韓志光家的棗園裡,一條條干癟的黑色滴灌帶充盈起來,將含有益生菌的水精准注入棗樹根系。

“這是我今年採用的新技術,不使用任何化肥和農藥,靠益生菌種植紅棗。”韓志光在一旁介紹道。

作為種植紅棗十幾年的“老把式”,突然改變以往的種植模式,剛開始時,韓志光心裡並不踏實。

“這幾年,紅棗的品質一年不如一年,價格也不高。”韓志光坦言,為了“搏”一把,他從團場“90后”新農人王栩然處打聽到一種“新潮”的種植方式:用益生菌代替化肥,既能給棗樹帶來充足的營養,保証紅棗品質,又能緩解病虫害、修復土壤。

韓志光表示,近年來,大家的種植觀念一直在轉變,特別是逐漸接受了綠色種植的理念。

2024年秋天,韓志光到王栩然示范種植的益生菌紅棗示范園裡多次考察,並對市場行情作了充分調研后,最終決定——“試一試!”

今年一開春,韓志光的紅棗園就用上了益生菌。“用益生菌種植紅棗,與傳統種植方式相比管理方式差不多,而且還能控制棗樹的病虫害。”韓志光笑著說,“種地也要與時俱進啊!”

王栩然是新疆藍臻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她從2023年開始在團場使用益生菌種植紅棗,2024年益生菌紅棗示范園平均畝產500公斤,畝產值達7500元,紅棗商品率在65%左右。

“我始終相信,生態農業大有可為。”王栩然說,截至目前,用益生菌種植紅棗已推廣了3000余畝。

近年來,兵團新農人們勇於迎接挑戰、創新觀念、更新技術,“稻魚共生”生態模式、有機肥就近還田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等技術被廣泛運用,推動兵團綠色有機農產品佔比逐年增加。

新技術,讓春耕事半功倍

4月19日,在鐵門關市佳沐園藝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智能溫室大棚裡,50歲的張萬恆盯著手機屏幕笑著說:“現在管理大棚,不用再蹲在地裡扒拉泥土測溫測肥了,自動採集的數據比我這30年的老經驗還要准。”

他身后的智能溫室大棚裡,傳感器正以秒級頻率採集數據﹔水肥一體機根據指令,將氮磷鉀等微量元素自動配比好輸送至果樹根部……一株株香梨幼苗在這樣的精心“呵護”下茁壯生長。

這場傳統大棚與科技的“碰撞”,讓張萬恆感慨萬千——過去,用傳統方式管理大棚要看天澆水、憑經驗施肥、靠眼力挑病虫,這種“土辦法”不僅要求管理大棚的人具有豐富的經驗,更要時刻緊盯大棚作物的長勢,一旦錯過驅虫、打藥的關鍵期,就會影響果子的品質。

在鐵門關市佳沐園藝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智能溫室裡,放眼望去,隻見一棵棵跟胳膊差不多粗細的香梨、小白杏等樹苗,全部被栽種在花盆裡。

“我們通過‘限根快繁’技術,優化了果樹生長周期。”該公司智能溫室大棚負責人李子凡介紹,“過去種植香梨,都要從苗木繁育開始,需3年時間果樹才能開始挂果。如今,我們通過集約化育苗,香梨嫁接苗實現了‘一年見花’,可以使果園投產期提前兩年。”

如今,李子凡與團隊在6年間培育香梨、無花果等盆栽果樹45萬余盆,帶動全產業鏈實現產值突破5000萬元。

走出大棚,晚風送來一陣陣沙棗花的清香。李子凡堅定地說:“我們要為林果業插上‘數字翅膀’,讓兵團產出的好果子飛向更廣闊的市場。”

新業態,讓鄉村天地更寬廣

“今天第4車灰棗已經發出!”

連日來,阿拉爾市方圓林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雷露蕾的朋友圈動態格外活躍,一條條實時更新的紅棗售出信息不斷刷屏。

“去年紅棗價格不太好,我建議社員過完年再開始銷售。現在市場行情很不錯,是下手的好時機!”忙著清點紅棗庫存的雷露蕾高興地說。

讓優質棗賣上好價錢,雷露蕾有一樣“法寶”。她拿出手機,將屏幕上顯示的“紅棗加工精細化管理平台”指給記者看。

“我建立的這個農產品管理系統,是從終端商品價格倒推出原料採購成本、加工成本等數據信息,通過價格反推倒算打通‘原料成本—加工溢價—市場定價’的價值鏈路,並借助紅棗期貨構建風險對沖體系,實現從生產端到市場端的全鏈條精准管控,引導職工群眾抱團抵御市場風險。”提起這一系統的作用,雷露蕾滔滔不絕地說道。

這個看似操作簡單、容易上手的系統,從數據積累到投入使用,雷露蕾花費了整整8年時間。

雷露蕾告訴記者,10年前,阿拉爾市方圓林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托底收購來保障職工群眾的收益,但隨著合作社紅棗生產加工產業鏈不斷完善,雷露蕾發現,由於生產加工環節存在損耗,無法准確計算出收購成本。

對此,雷露蕾對合作社社員近5年來紅棗銷售數據進行追蹤核實,將其進行整合分析后推導形成一套算法,破解了紅棗“加工損耗不確定”的難題,實現從“保底收購”到“價值共創”的跨越。雷露蕾告訴記者,得益於該系統,合作社的加工損耗率從2023年的25%降至18%。

在雷露蕾的帶領下,一師阿拉爾市12家紅棗合作社都建立了類似系統,紅棗加工總損耗率下降6%,相當於每年減少原料浪費約2000噸。

在塔裡木河畔的棗園裡,曾經看不見的損耗,如今以准確的數據清晰呈現﹔從拍腦袋定價格的粗放模式,到數據定義成本的科學決策,雷露蕾等一大批兵團新農人正在開辟農業新業態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實踐、創新。(王素凡 張美玲)

(責編:李欣洋、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