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中華文化根脈在新疆的深植

2025年04月24日10:37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新疆大地自古就融入中華文明共同體的演進歷程,多元一體的中華風貌在邊疆沃土中持續生根綿延

中華文明於多元激蕩中孕育發展,在開拓求索中賡續傳承,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文明。從炎黃造物到堯舜啟智,自漢唐氣象至明清政制,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如同深扎在神州大地的虯勁根脈,滋養著每一根中華葉脈。新疆大地自古就融入中華文明共同體的演進歷程,多元一體的中華風貌在邊疆沃土中持續生根綿延。

新疆三面環山,與中原交流自古便呈現出東聚性特征。當中華文明曙光初現時,這片土地就已成為銜接中原等地區的重要經濟文化走廊。考古顯示,幾千年前,源自中原地區的粟和黍就已經在新疆落地生根。糧食作物傳播,蘊藏極為復雜的文化信息,不僅意味著耕作技術與農具的傳播,更包含著土地開墾、物候觀測、水利利用、中原歷法等系統性知識,以及語言、習俗等文化因子的區域流動。以粟黍種植為主的中原農業傳統在塔裡木、准噶爾兩大盆地廣泛鋪展,是中華文明扎根新疆的物化表達。漢朝統一新疆地區后,屯田制度通過屯田校尉、宜禾都尉、戊己校尉、司禾府等職官體系得到系統性推進,以農為本、精耕細作的中華農耕文明,成為此后穩疆興疆的國之大計。同時,中原與新疆地區之間的彩陶、絲綢西漸與玉器東輸,都不僅僅是簡單的商貿交流,更是中華文明在天山南北“器以載道”的歷史存証。

“天下觀”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底色。《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黃帝在征伐四方后,“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夏商周三代不斷強化中原的天下核心地位,至西周創制周禮,確立了“天子居中”“家國一體”的政治文明范式。秦漢建立大一統王朝,“天下觀”的內涵也躍升為天下一家的大一統理念,並由中原向四周輻射。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府,建立起“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的治理架構。在此前提下,又通過冊封、朝貢等制度,構建禮法秩序,推動西域諸城邦實現政治與文化認同的雙重統一。東漢動蕩時期,西域諸城邦“思漢威德,咸樂內屬”,皆言“倚漢與依天等”,漢朝正統地位深入人心。此后歷代中央王朝始終秉持大一統理念,視西域為故土。即便中原割據紛爭,西域也始終奉中原王朝為正統。五代遼宋金時期,喀喇汗王朝尊宋為“東方日出處大世界田地主漢家阿舅大官家”,延續了“天無二日”的政治自覺。“天下”文明范式以文化統合為基,中央權威為柱,形成了家國一體、國重於家的價值旨歸。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和象征。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系。漢文是新疆地區最早出現的文字體系。漢代統一西域后,漢語成為西域官方通用語。民豐縣尼雅遺址發現的精絕王室漢文木札與《倉頡篇》殘簡,既展現貴族階層使用漢文社交的場景,更揭示其採用與中原同步的啟蒙讀本。從唐代吐魯番的《千字文》《開蒙要訓》寫本,到明代官方編纂的《高昌館課》,再到清代遍及天山南北的官辦學塾,形成完整的漢語文教育鏈條。使用漢語文,是中華文化在新疆地區最深刻印記。

漢字通行促進了中原文化在西域的傳播。新疆出土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望四海貴富壽為國慶”“王侯合昏千秋萬歲宜子孫”“安樂如意長壽無極”等錦帛上的吉祥銘文,不僅反映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也成為漢字在西域通行的生動見証。新疆還曾出土許多漢文典籍,如東漢的《戰國策》殘卷和算術《九九術》殘簡,唐代《韓朋賦》寫本與《蘭亭序》臨摹作品,以及元明清時期的《西廂記》等抄本。這些織錦、典籍等,不僅塑造了新疆各族民眾的文化認知與審美取向,更將中華文化價值觀念滲入新疆社會生活實踐的各個方面,成為各民族日用而不覺的精神氣質。

儒家思想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准則。漢武帝“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成為融聚中華民族的精神圭臬。漢代以降,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晉唐時期,高昌政權向北魏“求借《五經》、諸史,並請國子助教劉變以為博士”“置學官弟子,以相教授”,並在宮廷坐室“畫魯哀公問政於孔子之像”,可見對儒學的推崇與重視。吐魯番出土的文書中有《詩經》《尚書》《周易》《春秋》《左傳》《論語》《孝經》《禮記》《史記》《漢書》《三國志》等文獻殘片,這些用以教學的經史典籍,印証了儒家思想在新疆的深度傳播。

回鶻西遷后,通過佛典研習主動融攝儒家精髓,不斷涵養愛國的浩然之氣。《福樂智慧》中“要仁愛為懷,保護人民”“信義是處事為人之本”的訓誡,折射出儒家道德的深層浸潤。元明時期,畏兀兒學者廉希憲以“為臣當忠,為子當孝”闡釋儒家精義。高昌偰氏以忠、孝、貞立身立命,成就了“一門九進士”的家族榮光。火州保衛戰中,高昌王亦都護火赤哈爾的斤以“忠臣不事二主”氣節名垂青史。這些故事共同鋪陳出回鶻人踐行儒家忠孝思想的生動畫面。

近代以后,面對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新疆各族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同仇敵愾、共赴國難。一位名叫艾沙的維吾爾族貧民,執意送子參軍“以力抗戰日寇,犧牲國家”,詮釋了“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家國情懷。歷史証明,為國盡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是新疆各族人民最深沉的情感追求。維護國家利益天經地義,不存在任何前提,也不容絲毫變通。

中華民族的治史傳統,始終是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文脈支點。我國對新疆地區的歷史記述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尚書》《山海經》《穆天子傳》等典籍中已有關於西域地理人文、物產風俗的早期記錄。秦漢時期中原與西域的聯系不斷加強,《史記》對西域的記載更加詳實。班固在《漢書》中首辟《西域傳》專篇,此后歷代王朝皆遵循此例,《西域傳》成為歷代官方正史編纂中的固定篇目,持續見証西域作為中國固有領土的歷史事實。清朝統一新疆后,主持修纂了一批重要的新疆志書。新疆建省后編纂的《新疆圖志》首設“國界”“交涉”等內容,體現了清晰的領土主權意識,梁啟超譽其為中國地方志中的“后起之雄”。連續不絕的官方正史記述,不僅構建起新疆自古以來就屬於中國的完整歷史敘事,更成為滋養新疆各族人民文化認同的精神根系,凝聚起共同守護中華家園、維護中華民族團結的深厚情感。(新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院副院長 李元斌)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