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保護非遺知識產權,法治如何亮劍

當身穿艾德萊斯綢的姑娘盡情舞動,當十二木卡姆悠揚旋律響徹音樂廳,當雙手撫過哈薩克族刺繡的紋路……你一定從中感受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無窮魅力。
4月26日是第25個世界知識產權日。隨著非遺從“深閨”走向大眾,其市場價值日益凸顯,非遺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亦隨之顯現。惡意搶注、仿冒盜用、“山寨”抄襲……部分非遺在商業開發中被不當利用,為其保護和傳承創新帶來不利影響。近年來,新疆在非遺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如何以法之力保護非遺傳承與發展?記者就此採訪了多位法律專業人士。
劣幣驅良幣,非遺遭遇“致命傷”
有“中國葡萄酒活化石”美譽的慕薩萊思,在阿克蘇地區有著悠久歷史。2007年,阿瓦提慕薩萊思釀造工藝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加以保護。市場對慕薩萊思的需求與日俱增,一些廠家為追逐利益盲目投產,在生產過程中暴露出加工環境“臟亂差”、部分釀造者無健康証、無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証等問題,不僅損害了消費者權益,也損害了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聲譽。
為進一步加強保護,阿瓦提縣司法部門在履行公益訴訟檢察監督職責過程中,緊盯慕薩萊思生產流通環節存在的問題隱患,召開公開聽証會,建議行政機關加大對慕薩萊思生產經營活動的監督力度。
行政機關高度重視,結合實際制定整改方案,建立慕薩萊思風險防控清單,下發責令整改通知書5份、制發告誡書15份、立案3件,並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慕薩萊思工藝保護”納入日常宣傳和培訓工作中。
流傳數百年乃至上千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面臨哪些侵權傷害?
“商標搶注、工藝抄襲、文化符號濫用。”烏魯木齊知識產權法庭副庭長衛楊舉例說,艾德萊斯綢、和田玉雕等非遺項目被企業或個人搶注為商標,導致傳承人無法合法使用自身文化符號﹔哈薩克族刺繡、維吾爾族木雕等被仿制后批量生產,以低價沖擊市場,損害正宗非遺產品的經濟價值﹔木卡姆音樂、十二木卡姆舞蹈等被擅自用於商業廣告、影視作品或網絡直播,未尊重其文化內涵,甚至歪曲解讀。
劣幣驅良幣導致正宗非遺產品滯銷,傳承人收入減少,因經濟壓力放棄傳承,技藝面臨失傳風險。在衛楊看來,這些侵權行為帶來的經濟打擊、文化失真和傳承斷層,是非遺傳承的“致命傷”。
“在侵權中,傳承人的維權成本很高。”衛楊解釋,非遺傳承人多為個體或小微企業,難以承擔律師費、公証費等高額維權成本。打官司維權周期長,平均審理周期6個月,復雜案件長達1年。同時非遺作品多為手工制作,缺乏標准化生產記錄,難以証明原創性和侵權事實。此時,相關部門主動作為,顯得格外重要和必要。
全方位保護,老手藝前景廣闊
日前,伽師縣人民檢察院檢察人員來到熱西提卡日·阿卜力克木家回訪。31歲的熱西提卡日,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土陶燒制技藝”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
“最近土陶經營怎麼樣?有沒有困難需要我們解決?”
“沒有沒有,現在沒人敢隨便賣劣質土陶了。”熱西提卡日擺手說,大家都認准非遺土陶,這門老手藝前景廣闊。
自從當地司法部門針對傳統技藝面臨的侵權風險建立“一案一策”保護機制以來,像熱西提卡日一樣的非遺傳承人有了“靠山”。
在非遺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中,新疆各地從實際出發,探索行之有效的“新疆經驗”。喀什地區梳理出刺繡、十二木卡姆、達瓦孜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步開展督促保護工作﹔沙灣市有關單位針對維吾爾族小刀制作技藝、哈薩克族傳統樂器斯布孜額等非遺項目建立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
作為新疆首個專門集中管轄知識產權案件的法庭,烏魯木齊知識產權法庭在非遺產業集中地設立巡回審判點,就地化解非遺糾紛。此外,法庭依托遠程庭審系統、音字轉換、電子簽名等技術手段,實現非遺案件在線審理。
“法院聘請非遺專家作為技術調查官或人民陪審員,參與案件審理。”衛楊說,在涉及非遺工藝傳承的案件中,專家可提供技術鑒定意見,輔助法官准確認定侵權事實。法院聯合文旅部門、行業協會建立非遺糾紛調解組織,通過調解、仲裁等方式化解矛盾。
“我們還探索出依托區塊鏈和AI技術手段取証的途徑。”烏魯木齊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長鄧江源說,通過區塊鏈存証,可將非遺作品的設計、制作過程等信息上傳至區塊鏈,生成不可篡改的存証証書,同時利用AI技術,自動識別侵權視頻中的非遺元素,生成侵權報告,提高取証效率,降低維權成本和難度。
與此同時,新疆法院、檢察機關與文旅部門、市場監管部門等建立非遺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機制,通過信息共享、案件線索移送等方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全方位保護。
全鏈條治理,傳統文化迎“活水”
一部良法,可推動一項事業行穩致遠。
3月26日,自治區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瑪納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共26條,首次對瑪納斯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地和瑪納斯史詩代表性傳承人作出明確界定。
新疆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庄漢表示,《條例》對法治化系統性保護瑪納斯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根本遵循和制度基石﹔參與立法全過程的自治區藝術研究所副所長張雲認為,通過立法解決了瑪納斯史詩傳承保護亟待破解的難題。
《條例》並非個例,近年來,新疆還制定出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保護條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規,讓非遺在保護傳承中綻放光彩。
在日前發布的《2025年自治區質量和知識產權強區建設重點工作任務清單》中,非遺保護也佔了一席之地。
如今在新疆,非遺保護已從單一文化傳承轉向知識產權全鏈條治理,為瑪納斯史詩保護、艾德萊斯綢開發等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在烏魯木齊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副院長崔文舉看來,做好非遺保護,需要主動研究知識產權侵權糾紛化解司法與行政銜接機制,加強府院聯動,助推批量知識產權維權案件前端治理工作,形成完善體系,提升專業審判團隊能力水平,做好矛盾糾紛源頭化解,這也是各級知識產權法庭未來的工作方向。
“針對非遺傳承人維權成本高、周期長等問題,我們正在著力破解。”鄧江源說,非遺傳承人或小企業等經營主體,提出非遺知識產權相關救濟請求的,隻要申請人提供合理獲得的証據,並初步証明其權益正在受到侵害或即將受到侵害,法院將及時中止侵權行為,減輕當事人損失。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的,它的存續力取決於各族人民的當代實踐。”鄧江源表示,非遺知識產權保護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守護,更是通過法治化、市場化手段為其注入“活水”,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雙贏,為中華文明永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楊舒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